3872||苏陕协作技能人才及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学习体会(6)
(2025-11-09 20:53:39)
标签:
专业发展 |
分类: 远方之北—教育教研 |
三天半的省外研修班学习,组织方安排得紧凑。最后一天出发前,我们前往唐闸古镇参观张謇博物馆。作为现代第一城的创立者,他的精神已经影响到无数的民众,成为南通城市发展内涵动力。
“父实业,母教育”是其座右铭,张謇作为清末状元,41岁高中。南通市教育事业也因为他的存在,而提前全面规划,各种类型教育都在南通市为首创。查询资料,发现他一生创办了370多所学校。
听说过一个小故事。同行朋友告诉我:“听说晚间散步的,没有大人。父母们都在家里辅导孩子了。”那一晚,我们三个人饭后随意走了一个多小时。沿途确实很少看到带孩子玩的人。南通每所学校都是高规格建设,占地面积大,教师整体素能高,且管理严格,有一套健全的制度,还有丰富的校园文化,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形,都很有品质。教师气质不凡,学生素能全面。因为我曾经在五六所学校参观过,还与一些管理者有过深入的交流。从他们的谈吐和言行中,可以看出专业发展规划定位精准,学校特色办学都有品牌意识。每所学校建设和发展,可以说是充分利用每个角落、每个走廊、每一寸土地,没有一点限制。全部都有丰富的教育价值,彰显出育人的智慧和设计独到匠心。
南通教育还有两位享誉全国的专家,一位是已故的情境教育家李吉林,终身以研究情境理论为己任;一位是数学方面的李庾南(启东中学任教),除了数学研究自成一派外,创立“自学、议论、探究”教学模式,其班级管理成效更是显著。(目前,她还在教学一线,仍然担任班主任。)两位的教学成果获得国家基础教育成果特等奖。南通的老师受到当地民众尊重和爱戴。我是深有感受。
汽车开到唐闸古镇,街道上怀旧的气息则扑面而来。我坐在靠窗户的位置,就能看见那些建筑物,还保留着以前的容貌。全部都是平房。这个古镇主街道的外则就是扬州运河的一部分。还有大型的船正在行驶中。抵达大生纱厂后,还能看见厂子原来的容貌。红砖洋楼,基座为两层,然后从中间向上延伸两层,上面是一块巨大的钟表。尽管有些落魄,但从整个设计看,在1899年,肯定是超级气派的。
大生纱厂的对面就是大生货运码头牌坊,样式是四柱三门。如今只是栏杆还在。我们站在那里观看,还有以前的图片,看得出码头的繁华。想到这位实干家的魄力和情怀。
走入张謇的故居,几进几出,是院落式的房屋。每个展厅里面有宝贵的文献资料,如图片和文字。他用开工厂的利润来兴办教育。南通市诞生了国内教育方面多个方面的第一,涵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高等教育等。1902年,他创办的通州师范学校(如今是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是中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师范学校;1914年,他创办的南通女工传习所,是中国第一所刺绣学校;在图片文字里面,还看到组建了育婴堂、体育场、养老院、残疾院、博物馆等。这些气魄和眼界,确实发自炽热之心。
从张謇家训就能看出,这一家确实具有深沉的悲悯情怀。光救济的穷困者就有无数。看着图片资料,感动;听到介绍,更加敬佩。难怪听到张謇,南通人就充满自豪和骄傲。好多企业也将张謇作为一种精神符号,比如“张謇”杯荣誉奖励等。
走出博物馆,想到若干年前,有一位南通支教老师给全体教师做讲座。他引用到张謇先生的一句话:“天之生人,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刚巧,我在博物馆也听到讲解员再次阐述此话的丰富内涵。他特别强调,当张謇先生过世,出殡之日,南通市竟然有数十万人自发为他送行。民众这种发自内心的缅怀和尊重,得益于他无私开阔的博大胸襟,更得益于他兴办教育造福万民的济世情怀,包括建立棉织厂推进南通实体经济发展的巨大魄力。
越了解张謇先生,越发觉得他确实伟大,有一种超然的情怀。他没有接受过更多的教育,却能站在一个高度审视,做到兼济天下。以全身心的付出,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创建的工厂如果全部收为己有,财富积累难以计数。他却以兴办实业为目标,但核心的任务确是走教育救国的道路。投入多,回收慢,但终究还是凭借一己之力,奠定南通作为现代城市发展的基础。宏大的理想始终以现实担当为基础。无疑给我今后的职业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人,是否应该少一些功利,多一些清醒的认知,做务实的事情,做利他的事情。至于荣辱起伏,是否留给后者评说呢?我需要冷静地思考,勤勉地推进,任何时间,在任何位置,都不应该失去本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