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66||从观课笔记复盘专业发展进阶
(2025-11-07 22:13:13)
标签:
专业发展 |
分类: 远方之北—教育教研 |
很久不怎么写课堂观课笔记了。这本来是我最擅长的科研写作项目。许多教研论文灵感和素材都来自这些真实的课堂思考、现象分析、行为追问,从中总结凝练出若干了精彩的观点,包括那些刊载在不同级别、类别的杂志和期刊。
何时,我开始减少了对课堂现象的深度探究和反思呢?盘点一下留存在电脑上的文档记录。数字是这样呈现的:
2015-2017年,完成27篇;起步阶段,对应到专业发展阶段,属于市级教学能手、市级学带获得时期,在市内活动暂露头角,加入到几个省学带工作坊参与日常研修活动。通过与导师和坊员们交流,我接触到许多优秀同行。但我发现个人的优势和潜质。
2018-2019年,完成117篇;攀升阶段,对应到专业发展阶段,属于高频率的写作峰谷。最关键的节点是:2019年5月,试着申报省级学带。
2020年9篇,2021年18篇,2022年8篇,2023年1篇。2020-2021年,高光时期,属于省级学带培养期。与市内省学带培养对象频繁开展各种互动活动,知名度提升较快。由于在科研领域的长期积累和勤于反思,以及大量的阅读。我认为形成了一个井喷期,多篇作品得以发表。尤其是通过工作坊公众号传播,得到省内一些知名专家的认可。获取鼓励较多,内心成就感不断增强。
2022年4月,开始进入到沉迷状态。尤其是从2022年9月开始,漫长的蛰伏开启了。外界的赞誉和支持减弱了。也开始思考职业重新规划和布局。敲打教研文字数量减少,但另外一件事情却开启了静悄悄的转变,那就是教科研论文含金量变高。中国知网发表论文成为核心变量。
单从观课笔记数量减少这个事件来说,我认为也需要做出新的调整和改变。也得分析一些原因。毕竟,对于我而言,课堂是研究基地;课堂,是衡量专业能力关键要素;课堂,更是科研源动力;对课堂分析应该更加深刻才对啊?我得好好琢磨一下原因,为草根研究找到新的生发点。
或许是心无法沉静下来,或许是遇到正向的激励实在太少,也或许是过了激情似火的阶段。有几位朋友曾经私底下感叹过,他们其实最喜欢看过写的评课文字。前两日,有一位老师说:“周老师,你公众号发布的每篇文章,我都会认真看。”其实,我与她交流并不深入。但得知她撰写的一篇论文竟然在优秀市级内部杂志发表,不由得刮目相看。每位老师,只要努力钻研,都有无限的可能性。专业发展较为奇妙,有的老师悟性好、运气好,走得又快又顺;有的老师悟性差、缺乏机遇,走得很慢,但很有定力;反而能够走得远。这快与慢都不是关键,核心是要一致往前走,拥有随时出发和清零的勇气和信念。
有段时间,我应该是淡忘了初心。觉得周围的赞誉多,上级领导经常肯定。自我修炼能力和定力就不够,对于一些事情缺乏预判性。还记得一位山区县的老大哥曾经告诫我:“与某些部门打交道,千万不要逞才华之强,不要逞性格之强。”我觉得这两点都被他说重了。平时工作中,过于锋芒毕露,过于看重名誉,过于在乎外界,这或许就会成为一种明显的短板。尤其是处于都比较低调、内敛的集体。张扬和明亮就是刺眼的、令人讨厌的行为。
我得学会在暗处慢慢地发力,在明处尽量要保持低调。不要刻意地抬高个人的业绩。任何夸大的赞誉,会引发周围的攻击,也会遇到其他的打压。需要找到合适的平台展示,用最扎实的努力、最坚定的行走获得新的突破。从今以后,坚持把重要的事情完成就可。重新热爱课堂,重新敲打这些粗浅的文字。原始的研究观点,本来就是一种粗糙的样态。也得放弃那种挑剔的眼光。因为课堂教学是一种情境化,任何精巧的设计都经不起现场的检验,都和预设有着不一样的呈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