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51||教育发展不是一个孤立问题(1)
(2025-10-19 22:22:34)分类: 远方之北—教育教研 |
教育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山区学校与平川学校,市内学校与省会学校,成绩差异都十分明显。而要想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需要多方发力。
教育,是一个系统性、涉及多个要素的综合体,属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共建,硬件和软件必须齐抓共管。影响教育质量高低的核心是教学管理,其次是师资水平。而前提是科学、精准、全面保障机制。
跳出本位系统看教育,教育是最主要的民生工程之一,也是公益性部门。跳出教育看学校,学校规模的扩大和缩减,反映出人口变化趋势。一个县的地域差异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综合发展。比如性格特点、眼界、思维方式、认知态度、兴趣特长、价值判断、人际交往等。
小地方的孩子,多数性格内敛,不善于表达。尤其是公开场合,内心容易自卑,不相信个人的能力。这种性格如果得不到恰当的激活和调整,会容易在成年后失去较多的发展机遇。那些大地方的孩子,整体来说,见多识广,性格活泼,较为自信,尤其喜欢表达,更喜欢在人多的地方张扬个性、展示自己的优势。
1.地域面积小,孩子们眼界受限。人口少(全国5万人以下县,有20个,主要集中在新疆、西藏、青海等地区。比如阿拉山口,属于一带一路核心区,该县人口不到一万。再比如西藏普兰县,位于喜马拉雅山脚底下,和印度、尼泊尔接壤,是重要边境线所在地,人口不到2万。最小的县不足8000。小县的经济体量靠后。文化底蕴浅薄。这些要素会让孩子看不到外界广阔,思维灵活性明显不够。
2.学生数量少,核心竞争力缺乏。学生是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容易受到同龄伙伴的影响。遇强则强,遇弱则弱。身边的伙伴都忙着学习,找高难度的习题研讨,坚持对错误试题分类,清早就开始读书,甚至背诵英文单词。这种正向的机制就会形成一种强大的感召力,学生不自觉受到熏陶和浸润。讨论的话题是某某同学又获得一个奖励,某某同学说作文发表在一个公众号,某某同学篮球打得好......反之,如果身边的同学课下议论的是那个游戏好玩,周末如何快速完成作业,几个人联合打网络游戏;或者又说那一个零食好吃......类似于这样的状态,学习成绩可想而知。
3.家校协同弱,共育机制较滞后。优秀学生的本质是家庭教育倾注较多,投入较大的成本。同样班级,同样的教法,为何学生学业出现较大的差异性。一方面是学生个体努力,比如注意力、理解能力、学习习惯、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学习动机等。另外一方面是家庭对学生学习的关注度和潜移默化引导、强化及渗透。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育人目标、育人过程、育人手段等方面高度吻合,才能同频共振、同向而行。深圳某些学校,要对学生家长进行测试和评估。由学校组成评审团,对报名学生的家长现场访谈,通过此方式了解家长育儿理念、对孩子未来发展规划等,以此决定收否录取该学生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