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17||从学生立场出发
(2025-09-07 15:14:53)
标签:
教研思考 |
分类: 远方之北—教育教研 |
今早,我在一家餐馆吃牛肉米粉。点餐支持,坐在一边安静地等待。靠近厨房位置的餐桌上,一位年轻的女老板正在给她的女儿辅导数学家庭作业。
围绕“3比2多多少?”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小女孩经历了各种敲打和严厉教育,打骂和指责是持续进行着,女孩的哭闹声不和谐地传到我耳边。
第一次,“3比2多2。”这是小女孩的回答。那位女士,用手使劲敲打孩子的头,啪啪--啪啪,很用力的模样。孩子瞬间就哭闹起来。
“那你把手指头伸出来,比一比。”看孩子回答不出来,妈妈就变化了引导方式。她让小女孩左手举起3手指头,右手举起2个手指头。“你看看,3比2多了多少?”“3比2多3。”女士的脾气越发上来,竟然用手捏着小女孩脸蛋上面的肉肉。看得我都心惊胆战,这么小的年龄,就要忍受如此大的惩罚。
大概是严厉威逼之下,小孩子终于得出正确的答案。因为,那位年轻的妈妈说:“再回答不出来,就要把眼珠子抠出来。”用眼神使劲地瞪着那位弱小的、单薄的女孩子。我看了看,挺聪明的那种,怎么就弄不明白了。也是,小孩子的思维方式都是直观为主的。3和2这种数字,在比较过程中,必须与其直观性建立对应,引导孩子知道其数字表达的真正意义,而不是抽象化训斥和苛责式的打压。在这种简单的引导方式下,孩子可能会丧失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我当时就这样思考着,联系到数学与类似小女孩相同的场景。由于父母亲接受教育程度低,对数学课程内容理解十分有限。在引导和对话过程中,更不会对其复杂性予以降低。
我是顾客,本想上前主动劝解,或者现场给孩子直接讲一讲数字比大小的关键所在,这是典型的职业病。可看到女老板那凶神恶煞的模样,又担心对方怒怼我是多管闲事,考虑再三,还是忍住当和事佬的“迫切”意愿,安静地看着。
尽管那道题解决了,在推进过程中。我又倾听到别的对话。“四个小朋友,摆放了5个蛋糕,够不够吃的问题。”具体还是没有听清楚。类似于这样的题。孩子又不会了。家长火气变大,口气越发严厉,眼神更加凶猛。一声比一声大,感觉要把女孩子吃掉。我害怕小女孩又被她妈妈敲打,正在担忧中。一位穿着制服的男性进来点餐,才化解危机。
我问女老板要了餐巾纸,终于忍不住追问:“她读几年级?”那位妈妈面无表情的回答。“一年级。”我又补充着:“孩子太小,你别心急。可以用筷子比数字。”她稍微愣了一下。冷冷回答:“孩子不操心。”对于如此的回答,我自然无话可说。看得出,她对我的搭腔不怎么感兴趣。我自知无趣,也就不再说话。
走出店门,我还在琢磨“3比2大多少”这个问题很难吗?确实不难。可孩子怎么学不会呢?是接触数字的时候,老师没有讲解到位吗?还是孩子确实糊涂,不认真学习呢?看那孩子,挺灵巧的嘛!长得也标致啊!我想,可能是数字过于抽象和模糊,在她第一次接触和认识的过程,老师讲解方法也可能存在问题,就数字谈数字,孩子没有建立起数字的意义,缺乏对树感的真正理解。
我好像从那里看到过一个教育案例。说得是孩子的思维方式与成人方式不一致。某位小朋友对动物分类,他的理解是从自身生活经验出发,以动物的脾气进行分类,理解题意不清楚。从该事件中获知:孩子们的思考方式较为独特。比如,1块泥巴+1块泥巴,还是1个泥巴。他的角度是,1和1合在一起。还有类似的对应案例。1个爸爸+1个妈妈=3个,孩子的思考角度发生了改变,她以自身的生活经验为基础。
所以,对于孩子初步接触数字之际,授课老师们可能要多想些办法,辨析数字本身所表达的意义,促进孩子多角度的理解。此外,在教育引导节奏上,可能要多些耐心和等待,给孩子充分的思考时间和试错机会。包括设置追问:“你是如何想的?”“把你的思考过程告诉老师。”通过对学生思考复盘和有效对话,以此发现认知偏差,从源头进行纠正,学生在教师帮助下,就能真正学懂悟透。反之,如果一味地批评:“你怎么这样笨!”“就是最不聪明!”“就你学得差!”“你看某某学得多好!”这样的消极语言,无形之间会造成孩子学习方面的压力和困难,他们会对该门课程产生严重的排斥感,甚至是畏惧感,最终会在老师不断指责下丧失迎接挑战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