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13||学段衔接的“盲区”
(2025-09-04 23:17:49)
标签:
教研思考 |
分类: 远方之北—教育教研 |
今年暑假,让儿子去市上一所学校读了12天初高衔接班的课程。尽管个别课程,可能难度会降低,孩子觉得学习内容过于简单。但另外两门课程,他说整体还好。
短期补习,或许从知识角度并不增长多少,但有一件事却让我看到孩子的改变。那就是学习的主动性有所提升,毕竟接触到一些比他更优秀的孩子,眼界逐步打开,也意识到自己的差距。有一天,他刚进家门,就急吼吼地叫嚷着:“爸爸,快给我讲一下这道题。”老公给他演示解题过程,他专注地看着,十分专注。这样的场景,令我觉得倍感欣慰。而以前,每次老公讲题的时候,他总是一副不耐烦的模样,要找各种理由搪塞,一会儿要上厕所,一会儿要记单词,总之是很不情愿。
我也特意找了高考的一些高频单词,发给他平时积累。毕竟,儿子的英语底子十分薄弱。他也知道这方面是自身造成的。此外,及时打印出高中必备的古诗文,做成活页手册,装订在拉杆夹里面。还找到《乡土中国》和《红楼梦》,希望他能阅读。这段时间,他有充分的闲暇。如果不利用时间的话,就读高中以后,很少有机会去读名著。
从儿子暑假的表现看,我觉得学段衔接时机,有可能忽略。总是说什么幼小衔接、小初衔接、初高衔接,那是从学段宏观角度出发。是进入正式教学时间后,才开始进行课程过渡。却忽略从时间和效率角度整体规划、系统推进,促进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即便在假期里,合理分配时间,将繁重的任务进行随机化分解,既能了解到上一个学段重点任务,也能通过化整为零的方式降低难度。避免接触到高难度的学习任务产生畏难情绪。或者任务过于集中,守时间限制,有些学习任务的消化和咀嚼无法完成。属于囫囵吞枣。学习会停留在浅表阶段,不利于学生形成深度思考和持续性探究,建构个性化学习体系、形成高品质思维系统。
让孩子从封闭环境走出去后,我的视野突然被打开。发现学段衔接存在两个盲区。一个是小学毕业后,不少的孩子们就失去科学的引导和有效的管理。这段盲区持续时长有50多天。本来是黄金时期,上面的初中学校尽管已经录取,但毕竟还是暑假。而下面,已经从就读的小学毕业,小学老师自然不愿意多管,故而属于两不管的范畴。
第二个盲区是初中毕业之后。该时间短持续时间有60多天。学生从初中毕业,学校自然不会再管。而高中即便录取了学生,如果学校层面从管理方面不去做长期性的顶层设计,教师们自然会不愿意多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高中学业繁重,时间宝贵。这60多天如果进行必要的衔接过渡引导学习,比如将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任务渗透到该时间段,每天阅读上二十多页,轻松的同时,还能享受阅读过程。毕竟,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阅读经典。反之,如果不阅读,到了高中,名著阅读就会变成赶任务的方式,急匆匆地浏览完,未必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
跳出地域看教育,通过孩子的表现思考教育。教育的发展,应该用一种更为开发的态度审视和分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