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12||关于作业的浅思
(2025-09-03 22:36:02)
标签:
教研思考 |
分类: 远方之北—教育教研 |
前段时间,就有几位家长和我吐槽。整个暑假期间,有学科老师未布置作业。我知道,现在老师们为难之点。总有人拿作业说事情。作业数量、作业类型、作业内容等方面拿捏不准,就会导致家长与教师之际误会生机,甚至产生认识偏差。
市局文件要求是“科学布置作业,严控作业总量,注重学科均衡,提倡布置有利于提高实践创新能力的活动性、体验性、探究性作业。指导学生合理安排假期生活,积极参加有益身心健康、陶冶情操的体育文艺和社会实践活动。”从字面意思看,并没有禁止布置作业,只是强调作业布置要控制数量,提升质量,兼顾发展,注重综合能力发展。可活动性、体验性、探究性作业设计方面存在较大的难度,还需要学生相互配合、协同完成。受传统评价观念的长期影响,多数家长认为纸质的作业才是作业,而那些动手完成的则不属于作业(比如参观博物馆,做一次家务,动手制作手工品等)。这是育人理念不科学所导致的。完成一次手工作业不亚于写几篇日记,它对学生手眼脑协调提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是全方位锻炼学生素能。
重视孩子教育的家长,就自行给孩子布置一定数量的作业。购买一些学习资料。或者送到市内的兴趣班学习相应的技能,如绘画、书法、弹琴等。不重视孩子教育的家长,则任其孩子自由地玩耍,放任自,让其快乐过完假期的每一天。这种放松的方式,并不能让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于作业的问题,倍受社会各界关注,也引发许多的争议。我听过一个真实的事情。五月的时候,某位教师认真负责,对所有的孩子都十分用心,给学生布置作业造成两种不同的声音。那位老师为了提升学科质量,发现孩子们的基础薄弱,语言积累匮乏。针对此问题,要求孩子坚持写日记,严格批阅。要求孩子记录好词佳句,定时检查。或许是某个孩子的学习基础差,加之习惯不好的缘故,完成这些作业总是拖沓,效率低。家长不从正面予以引导,在家校协同配合方面下一些功夫,反而是无理取闹,给学校提了一些苛责的挑剔意见,对那位负责任的教师颇有微词。老师的默默付出与收获之间差距较大。幸好那位教师性格豁达,不再小事情上计较。
周一,无意间聊天,我又从另外一位家长的嘴里,得到了关于那位教师的夸奖。人家说孩子的老师特别负责任。假期布置的相关作业,定期发作业单,定时评价,还及时提醒。我就忍不住追问:“你说得是哪一位老师呢?”家长把老师的姓名说出来后,我十分开心。总还是有明事理的家长。我听完话语后,笑着就对那位家长说:“你这样高素质的家长占比太少,不少的家长对学校工作支持和理解不够,总是与学校的教育管理背道而行。”
作业布置和完成,需要不断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认识到作业类型的丰富性和个性化,认识到有些实践性作业的价值和意义。此外,老师也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正确研读作业管理相关的政策,不能断章取义,把相关的要求理解偏差,进入到另外一个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