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67||冲破认知惯性
(2025-06-03 23:06:17)
标签:
教研思考 |
分类: 远方之北—教育教研 |
乔布斯有一个百思不解的问题:为什么计算机几乎改变了所有领域,却唯独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小的令人吃惊?原因肯定很多,教师对新技术、新理论的学习始终表现冷淡甚至反感抵触应该是原因之一。这个观点我赞同。因为与江浙发达省份的中小学教师相比,我们这边教师的专业自觉意识确实存在明显的短板。
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所说,现在很多老师都存在三个问题:不读书,不研究,不合作。
不读书的原因较为复杂,首先,是外部环境影响到个体内心的宁静。读书,是需要沉淀的过程,而且要学会屏蔽周围的杂音、纷扰。受手机、小视频等影响,读书变成稀缺行为。而且一些事务性的活动直接影响到教师的心境。尤其是碎片化、浅层次阅读成为主流取向。整本书深度阅读、主题化系列阅读、批注式个性阅读,这些占比较少。而且读书转化过程较为漫长,这对于一个凡事都追求速成的时代,读书回报需要耗费精力和投入大量时间。
不研究,是因为教师本身受工作环境制约,部分教师的视野整体来说似乎都有些狭窄,一方面处理问题不够灵活,另外一方面也过于看重研究本身带来的各种利益。那种类似于特级教师李吉林直接把研究当作热爱的人,终身确立一个主题持续深挖的行为属于凤毛麟角。
就连我都是,自誉为业内的优秀教研工作者,依然还存在着一个阶段,时冷时热的状态。四月到五月,个人的教科研成果总体产量与同期相比较少。新浪博客的更新减慢,一月不过五六篇,进入到创建博客以来的最低值,似乎与育儿期间持平。我归结起来,日常的教育教学研究带来的获得感和成就感整体较低,全力以赴的敬业态度遭遇到严重的挫伤,斗志有所消磨,而现有的外部机制根本性调整之后,不允许我凡事一个劲往前冲,顾虑明显增多,加之自主支配权减少,手脚似乎被捆绑住了。想法和做法存在着隔膜。此外,必要的外部保障机制不足,缺乏正向的激励和及时性的鼓舞。我之所以还能在某个阶段调整心态,采取走走停停、停停走走的态度,主要得益于身边有更优秀的朋友还在坚守,他们还站在高山之巅做引领,他们的光环使我拥有不竭前行的动力;他们行走过的灿烂道路,让我找到今后为之努力的方向;他们取得显赫业绩和骄人荣誉,深深地刺激着我,促使我无法停止探索的脚步。
就普通的教师们来说,不研究的本质就是直接拒绝问题,拒绝新的事物,用已有经验处理各种新事物,会发现格格不入,从而会更加排斥。用昨日的眼光审视当前的态势,一切都无法接纳。拒绝向前延展。将生命看作固化的本体,而非随时会做出改变的革新产物。
不合作来说,其根深蒂固的原因是看待问题较为孤立,不放在系统和整体的角度进行处理。单线推进的方式,对工作和生活而言,都是严重的缺憾。尤其是课题研究,个别教师的思想态度令人气愤。需要慢慢地引导。
这些问题的解决,借助外力推动、考核方式转变、教科研跟进等,才能打破认知的惯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