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54||古诗文教学的应然样态
(2025-04-27 11:52:35)
标签:
教研思考 |
分类: 远方之北—教育教研 |
4月14日,我参加留坝县中学与佛坪县中学基地联合活动。期间,观摩了留坝县中学杜鹃老师执教的《念奴娇·过洞庭》,引发我对古诗文教学的一些浅浅思考。
一节好课,不仅能感染学生,引领学生思维朝着高处行走,触动学生心旋,积累丰富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也能唤醒旁观者对教学的思考,从而开启研究之旅。
其实,我对高中课堂教学关注较少,毕竟我研究的学段在基础教育领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进入中年阶段,少了青年时代的狂傲和犀利之气,好胜心和倔强日益减弱,多了几份谦卑和严谨,谨言慎行、修身养性。如今,以平和之心看风起云涌,试着看淡、看开、看远,化解与这尘世间的一切执念。“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行人莫问当年事,古国东来渭水流。”对外界的各种变化保持泰然处之的态度。对于不熟悉的、陌生的、高深的,更多的是远而避之,唯恐造成不专业的尴尬境地,落下“指手画脚”“班门弄斧”之嫌疑。
杜鹃老师这节课,让我觉得古诗文教学充满美感。将当时点评发言进行整理,拙稿如下:
专业素养扎实。杜鹃老师现场给学生进行范读,期间并没有看课件,声情并茂,已把整首词内容熟烂于心。节奏把握得当,抑扬顿挫,颇有感染力。尤其是词人那种洒脱的性格,真实再现。学生听完后集体鼓掌,是自发的那种。
方法渗透系统。古诗文教学,最忌讳逐句逐词的条分缕析,破坏美感不说,串讲的机械化方式会让意境丧失。她给学生总结出的是“知人论世,意向、意境,联想、想象;”根据学生的发言,提炼出另外一个关键词“共情”。其实,在我看来,整体学习方法是知人论世、以意逆志、以文论人三种方法,引导学生从词作表面之意走入深层主旨把握。穿插张孝祥写作该词的背景,为理解诗歌情感做好铺垫。尤其是张词绮丽的想象力解读上,我觉得整个学习过程是深入浅出,促进学生轻松理解。“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我记得当时她这样和学生对话:“天地万物做我的宾客,把北斗星作为酒杯,把西江水捧在手中,你们能做到吧?“学生回答,做不到。反问,我能做到吧?我也做不到。谁能做到?”“只有张孝祥能做到,统统来做我的宾客”体现出神奇的想象力。
培养鉴赏能力。王国维《人间词话》:“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景阔,词之言长。”对诗词二者各自所长进行区分,并将境界划分为:“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所谓的“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洞庭湖水景色描写,渗透了词人所有情感,内心所想、所见流露。“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更无一点风色”,既有自然之风,也有譬喻之意,内心并无波澜起伏,眼前所见是“琼田三万顷”。
注重教学厚度。黄厚江认为古诗文教学要把握“三文”,文学、文章、文化。挖掘出文化味,则需要在字里行间浅吟低唱中体味表达情感,捕捉传递丰富意蕴。古代的读书分子深受儒学浸润,“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达着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无论处于何种位置,时刻不忘忧国忧民。在任务三“寻根问道”环节,“一切景语皆情语”,从表面之景凸显豁达、超脱情感,张孝祥贬谪期间却能跳出个人荣辱得失是落寞境地,但内心始终却有难以遮蔽的孤独之感。“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孤光”“冰雪”“稳”“冷”等词汇,这些意向和形容词叠加,描绘出一个独特物化艺术表现世界,勾勒出精神天地的清冷,流露出词人无暇和纯洁的价值追求。
组织深度理解。通过“解锁密码 发展思维”学习任务,设计一张分析表,多角度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掌握写作技巧。从语句、意境、词风、品格四个角度寻觅。跳出文本看文本,是批判性思维的自主构建,更是发散性思维能力着力培养。法国符号学家茱莉亚·克里斯蒂娃《符号学:意义分析研究》的“互文性”理论指出:“任何作品的文本都是像许多引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张孝祥深受苏词影响,他的作品中流露着苏轼作品的影子和真实仿学的印迹。启发学生借助表格搭建解读支架,让学习任务聚焦性更强,指向性更为清晰,帮助学生寻觅其对已有文本吸收和转化、加工和改造及提升部分,借助这种前阅读经验推进、唤醒过程,让本首词研读与头脑中认知图式建立起碰撞和链接,破解孤立化的就词讲词割裂状态,有效激活学生的语文经验和阅读感受,故而该词作理解就放在了一个立体的阅读体系之中,探究的张力得以无限发挥。
不足:学习任务时间分配需要调整,任务三完成受时间所限,学生思考较少;助学材料化解难点方面,可以再探索和完善,前置性发放相关苏轼的诗文材料,能够搭建学习支架,引导学生聚焦到相应文本内容,发现作者模仿、借鉴、学习苏轼作品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