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3753||用好书润泽心灵,用阅读雕刻人生

(2025-04-23 16:48:35)
标签:

生活

写实

分类: 雁过留声—朝花夕拾

好书,与我而言,不但是精神食粮,更是点亮我前行的一盏明灯。

我出生在一所距离县城很远的乡镇学校,门口有一株梅花,故名字中有梅。小学毕业后,母亲给我名字前面又添加“雅”字,希望我以后能成为一个文雅、高雅、儒雅、典雅的人。迄今为止,高雅和儒雅似乎还没有做到。而文雅之风,勉强说得过去,酷爱读书和堆码一些笨拙的文字,略微有些书生气。

家中大柜子里面摆放有许多连环画,俗称娃娃书,图文并茂。《封神演义》《夜幕下的哈尔滨》《血疑》《薛仁贵》等,就是这些连环画引领我走入到文学创造的神奇世界。

初中就读,我的语文成绩较为突出。不用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就能轻松获得高分,主要得益于平时的阅读积累。“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位卑未忘忘忧国”“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等优秀的诗词已经熟烂于心,让我的学生时代充满着正能量的引导。

知名学者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我的性格塑造多与一些经典的作品有关。当我阅读硬汉作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桑地亚哥钓鱼的过程,这种惊心动魄的对抗,始终不放弃的信念,深刻地植入我的脑海中。而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主人公面对困境时的坚韧,拖着身躯在荒漠艰难爬行的画面,更是触动我的心弦。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对我影响也较大。该部书里,有大量的心理桥段和独白,就像是与我在进行深度对话,这种沉浸式的体验,促使我深刻地明白:“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自从接触到尼采哲学后,我陷入到痴迷的状态。他的哲学充满着语言张力和神奇的魔力,其表达善用精巧的譬喻,形象且直观,诗化的表达方式,跳跃的思维,隽永的语言,总能给人产生一种亢奋的状态,激情、张扬、永远保持向上。比如“精神三变”论述,关于人的精神进阶,骆驼的忍辱负重,狮子的威武霸道,婴儿的清澈透明,直接打开我的认知天花板。我喜欢抄写这些精彩的语句,并且在书的空白处写上批注。《悲剧的诞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偶像的黄昏》等著作,都进入到我的视野。为此,我也喜欢上阅读周国平的论著,他是国内研究尼采哲学的大成者。《人与永恒》《各自的朝圣路》等,都收入我的书柜。好友曾经调侃我,别阅读尼采,容易产生“超人”情结。我对此不搭理,依然将尼采的论著作为读书时代最爱之一。尽管对各种哲学论著深邃思想和强大逻辑体系尽管还是一知半解,但却给我的思想注入丰富的源泉。天马行空般的组织各种素材,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自由表达,成为我早期散文写作的标志符号。

《古文观止》是我最喜欢的古典论著之一,我购买的是岳麓出版社的那种版本,费用低,制作精良。一些好的篇章,我至今还能背诵出来,曾经执教一节公开课,还大段引用出来,现场写在黑板上,赢得学生们集体夸赞。比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为作也。”这些话语成为鞭策我、激励我的心灵鸡汤,丝毫不亚于“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等。

从事基础教育教研工作以来,我的阅读取向发生本质性的变化。感性阅读的数量逐步减少,以理论书籍攻读为主。起初,读教育类理论书籍,如同一位专家给我们讲的那样:“每个字分开,都明白意思,但是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句子后,就是不知道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了。”边读边忘,读完就忘;读着读着,就不知道前面的内容。有些时候,还没有读两三页,瞌睡虫就窜出来了,上下眼皮使劲打架,然后迷迷糊糊地睡着了,而书还在手中捧着。哎,这个过程挺煎熬的。

经过一段时间坚持,采取边读边抄笔记的方式,把一些晦涩的话语标注出来,反复咀嚼,稍微读慢一点,似乎能琢磨出点小意思。读完一本,感觉不过瘾,再去读另外一本,不停地搜集与之相关论著研读、攻克、突破,渐渐地,似乎进入到触类旁通的境地。某个特定的时刻,从这部书的语句联想到前一部书籍中阐述某个观点,观点与观点产生碰撞,事例与事例产生关联,一种互文性的解读产生了。顷刻间,思维大门哗啦就打开了,这种感受就像《桃花源记》中所言:“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阅读教育类理论专著的过程,是需要前期长期积淀,是需要联系教育实践,是需要来回复读,没有“数十步”的行走,哪有后面的顿悟呢?量变,自然带来质变。

前段时间,我在基层一所学校做专题培训,给老师们分享一个重要观点。教师的阅读必须是三个维度,以此建构起完备的认知图式:

第一个维度是专业化精深;

第二个维度是人文类广泛;

第三个维度是主题化拓展。

比如语文老师,就要读完本学科类的核心论著,对本门课程的难点、走向、发展点有清晰、全面、系统化认识,比如叶圣陶书籍、王荣生论著、王尚文、于漪老师论著等;除此之外,还要阅读人文类论著,历史、心理学、管理学、哲学等,拓宽知识体系的半径。比如《中国哲学简史》《人类简史》《非暴力沟通》《曾国藩的正面和侧面》《五百年来王阳明》《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苏东坡》《美学散步》《美的历程》《》等。《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要求“每门课程不少于10%时间用于跨学科主题学习。”对新一轮课程改革,意味着老师们要打破独立课程的壁垒,主动跨界对话,实现学科融合发展。不能守着自家一门三分地,而应该适当了解到其他课程发展趋势。而主题化拓展则指的是感兴趣的内容进行长期研读,在该方面形成独立的话语权和思考力,系统掌握专业领域的精深所在。每年,给自己订阅一份专业期刊。阅读专著是系统化提升,阅读专业期刊则有助于把握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人民教育》《中小学管理》《小学语文教学》《陕西教育》(教学版)《课程 教材 教法》《全球教育展望》等。一份期刊,每年不过300-500元左右,为自己订购一份,就当做智力投资,非常有必要。

每年的专业阅读,长时间的理论研修,加之扎根实践勤奋耕耘,增加我对教育的深入思考。阅读带来效益就是促进我教科研综合能力提升,雕刻并重塑我的人生。期间,也产生一些有实用价值的教研成果,为其他教师提供一些启发和思考。

对于普通的公民而言,阅读带来精神层面愉悦和认知提升。脚步抵达不到的地方,通过阅读,心灵可以抵达。对于专业技术人才教师而言,阅读不仅是提升自我有效路径,更是开齐学生未来的钥匙。教师知识储备、视野广度、思维深度、情感效度等,借助多样化、自主化、恒久性阅读,可以拥有更为丰富的知识积淀、更为开阔的胸襟、更为包容的态度、更为灵敏的共情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