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3752||读写贯通促进能力提升

(2025-04-17 08:31:20)
标签:

教研

思考

分类: 远方之北—教育教研

天汉好课堂“三个一”教研活动第158期由南郑区初中语文学科基地承办。本期活动的主题是“双新引领教学路 读写贯通教研情”、双新自然是指新课标、新教材。读写贯通则指以课文为范例,以读促写、读写互促、读写共生,促进学生从文本中获取相应文体写作技巧,提升输出表达力。

第一节课由南郑区汉山中学张茹老师执教,该篇课文是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的一篇演讲词。本单元是八下“活动 探究”演讲词单元的第二篇课文,第一篇是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作为“活动 探究”单元,新教材是每册教材设置一个,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能力,促进综合能力提升。

“活动·探究”单元一般由三个任务构成。了解该类型作品特征,掌握该类型作品构成要素,组织相应的语文实践活动,与社会生活产生高度融通,在真实运用中检验能力,并突出参与性、实践性、情境性,立足在活动中培养能力,促进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注重具身性深度参与和交互性配合。

这节课设计思路较为简约,分为四个版块:默读明主旨、 跳读理思路,速读寻技巧,学成活运用。从四个版块的时间分布看,默读、跳读、速读寻技巧用用28分钟,练笔用7分钟,展示用5分钟,最后小结用5分钟。

该节课呈现以下五个特点:

1.阅读策略精准指导。王荣生教授指出“阅读是一种文体思维”。无论是何种类型文本,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要把握不同文体的特质和构成要素。针对演讲词,张茹老师采取三种阅读策略随机渗透,针对不同的学习任务,分类推进。第一板块采取的是默读,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演讲词内容和主旨。第二板块是跳读,引导学生借助课文的旁批,进行分类。第三版块则是速读,寻找技巧,教师引导学生再次回到文本之中,发现演讲词的写作技巧,如何选取典型材料、如何巧妙组织、如何调动演讲对象的关注度。

2.思维培养可视化。演讲词是一种说理性文章。演讲者面对受众体,要亮出个人所持的观点,带有明显的主观情感色彩。引导学生梳理出行文的逻辑思维,建立思维导图,对于整个演讲词的结构进行整体性掌握;等于画出房屋的建筑路,为后续演讲词写作提供框架图,确保思维清晰,围绕核心观点进行表达、阐述、论证,确保说理方向正确。在演讲过程中,要围绕观点选取、重组、整合、提取相关材料,确保观点令人信服、事迹典型。演讲词的成功与否,其逻辑严密性最为关键。必须是自圆其说。中心观点和分论点,应保持一致性。教师引导学生破译该篇演讲词构成框架,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通过三段论主框架呈现,让学生找到演讲词逻辑要素构成和层次建构图,实现思维的可视化。

3.支架搭建助练笔。有了前两个版块充足铺垫和有效蓄势,学生掌握到演讲词基本构成,教师给学生提供了相应的助学单,这个助学单有助于学生思维沿着正确的路径和台阶攀爬,让学生对所学方法进行深入运用。现学现用,活学活用,有效检验。从输入(阅读)转向输出,将内化于心的表达技巧予以外化呈现。

4.活动展评巧反馈。在学生撰写演讲词框架时,给出具体的助学单,并且展示出相应的评价量表。随后,安排学生对习作现场进行及时性评价。评价主体实现多元化,体现出对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充分尊重。如果学生评价精准,则说明他们也掌握相关的技巧。

5.读写互促有妙招。总结环节,教师与学生对话和交流,对演讲词要素构成进行重点复盘和系统归纳,形成演讲词的基本表达技巧,“摆问题、观点鲜明、借助对比、总结号召加呼吁”等,以此增加演讲词的感染力和规范性。演讲词作为一个特殊文体,属于实用性阅读与表达范畴。它有基本的套路和写作模版。这既是升华过程,也是点睛之笔。

没有完美的课堂,公开课的价值不是吹毛求疵,而是给他者的真实教学提供思考切入点,给教研共商提供载体,给学科建设提供素材,激发创新和探索意识,优化并在对话过程中形成经验方法。瑕不掩瑜,需要改进环节,管中窥豹,我的几点拙见:写作练笔环节时间分配较少,可以再拓展3分钟左右,保持在10分钟,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时间。习作展评只有2件,未能关注到个别学生,兼顾到不同程度学习差异。整体来说,教师的讲授还是较多,给学生自主归纳、参与发言的机会略微有点单薄,估计是考虑到面向全市直播教研活动的缘故,所以教师指令性教学较为严格,严格控制着每个环节,担心学生发言影响到教学进程,或者无法与教师预设高度吻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