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04||小说阅读教学:在虚构的镜像中建构意义
(2024-11-03 23:30:11)
标签:
教研思考 |
分类: 远方之北—教育教研 |
小说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内容。按照读者反应理论来说,小说阅读属于将阅读者将自己置身于人物所在的情境场,与作品产生共鸣和交互。
一、小说与小说阅读教学
小说具有虚构性,带着多重喻意,其素材来自现实,映射现实,关联现实,超越现实,从而启发人生,有助于健全人格构建。作家王安忆的对小说的界定:“小说是心灵的历史。读小说实际上就是走进作家的心灵。” 小说用虚构创造出一个虚拟的世界,然后让读者通过这个虚拟的世界去感受一种别样的人生。虚构的真正目的,在于能够很好地表现生活的真相。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主要任务是:“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提高审美品位;观察、感受自然与社会,表达自己的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尝试创作文学作品。”基于以上总体要求,从多个维度审视小说阅读教学价值意义:
从学习过程看,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文学作品阅读,实现悦读--共读--趣读—深读。就是教师借助背景资料和名家评论,促使学生对作品产生阅读兴趣,带着愉悦心情进入到文本中。共读,指的是启发学生带着学习目标研读文本,自主探索解决作者表达意图。趣读,是改变作品呈现方式,或者进行续写,给作品赋予新的表现力。深读,就是启发学生找到与之雷同的系列作品,打开学生的阅读视野,对该主题、该类型进行多角度研读和品析,扩大阅读量。比如蒲松龄《狼》学习完,可以让学生选读《聊斋志异》中其他作品。
从学习方法看,整体感知,联想想象,观察、感受自然与社会。整体感知是指小说作品阅读要有全局观,不能断章取义。比如关于《西游记》孙悟空的形象,从名字就能看出性格动态发展形态。石猴、孙大圣、美猴王、齐天大圣、孙行者,到孙悟空。代表着他每个阶段性格和不同的使命。联想想象,意味着移情入局,将文字静止描写还原在线为与之匹配的画面和场景,产生生动的理解。观察感受自然与社会,是将虚构性和非虚构建立对接和碰撞,解读出小说的隐喻意义。
从学习结果看,培养学生成为主动的阅读者,引发阅读期待,对作品有浓厚的兴趣;让学生成为积极的分享者:促进思维碰撞,在多元对话中加深理解,形成独立见解和批判性解读;让学生成为有创意的表达者:用独特方式改编作品,呈现个体对作品丰富建构。
二、小说教学困境
1.解读模式化。按照三要素进行教学,容易让学生产生接受疲劳。尤其是西方一些小说,比如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约翰·克斯多夫》中大量心理独白,而情节就比较单一。就无法采取环境、人物、情节的思路进行。
2.形象脸谱化。采取线性思维分析人物,不利于培养思维创新性。在现实的世界中,人物形象是多棱角的,并不是非黑即白。复杂性和变化性,才是核心。形象需要放在特定的语境中理解。
3.主题浅表化。习惯于将主题窄化,比如小说《台阶》,就有多重的主题元素。不能仅停留在父亲修台阶的劳苦,而应该从“台阶”象征性角度出发,研读父亲修筑台阶前、修筑台阶后精神状态变化,就能发现“台阶”并非是物质化呈现,而是精神层面体现。
三、阅读策略
(一)抓层级解码。南京师范大学黄伟教授提炼出文本解读三层级解读理论,该理论把学生对课文或用于语文学习的文本的阅读理解分为三个层级,即释义层、解码层、评鉴层。释义层是基本理解的阅读层级,是通过认读与理解文字和了解事实、概念,获取文本信息和内容的过程。“解码”是指文艺学中的“解码”,即解开、阐明文章作品中的艺术密码、表达奥秘。评鉴层是对课文评论、评价、评判、鉴别和借鉴的层级。
(二)抓关键语言。比如法国莫泊桑小说《项链》,开头有一句话:“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聚焦这个句子,启发学生品词分析,在文本中间来回穿梭。小说《孔乙己》“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个句子充满矛盾,“大约”与“的确”怎么同时出现,一个表达模糊、不确定,而后者是肯定意思。让学生从孔乙己身份和遭遇去分析,再从最后他出场时候状态分析,就能读出这句话表达丰富意义。
(三)抓多重对话。阅读活动是一种体验活动——学生只有通过阅读体验,才能有独到的阅读发现——新的意义生成,也才能在这种阅读体验中丰富自我,扩大自我,得到自我建构和自我实现。学生与学生对话,让独立学习经验进行交融,激发学生思维不断活跃。学生与教师对话,让教师经验引领学生走到更高位的地方思考。学生与作品对话,在反复回读、聚焦精读、延展续读过程中,发现小说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学生与编者对话,借助相关的背景资料,读深、读出个性化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