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85||穿越“认知真空地带”--关于修订版语文教材使用思考
(2024-08-19 10:25:25)
标签:
研修思考 |
分类: 远方之北—教育教研 |
根据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和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理念,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教材(保稳定同时有微调)将于2024年9月在起始年级投入使用,即一年级和七年级,然后逐年再扩大运用范围。
一、困境之思:旧版教材与新课标理念不匹配
修订版的各科教材,包括语文教材,我并没有看到,点击了网络发布的资源,感觉也不是终审稿。一线老师们对修订的教材充满期待,也有一些迷惑,这些情况是再正常不过的。面对出现的新事物,心理总得有个适应的过程。毕竟原来使用的教材与新课标的整体理念、学业质量等要求不一致。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需要将新理念转化进行转化,实施过程难度较大,教材内容设置与课标整体特点存在着差距。
旧版教材课外阅读第四学段的名称叫“名著导读”,小学一、二、三学段主要是“快乐读书吧”“亲子共读”等名称。新教材该部分的内容名称应该为“整本书阅读”。新课标将原来的口语交际和写作版块合成为“表达与交流”,识字与写字版块继续保留,同时在教学内容设计成“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且为基础型的学习任务群,是其他两个类型学习任务群(发展型、拓展型)的底座。
对于即将启用的修订版教材,按照先前的经验和教改模式,深入分析,预估会有三种状态:
1.认知固化:我行我素,拒绝改变。原先怎么教,换了教材,依然用旧方法处理就行。
2.认知微调:局部调适,保持中立。有的内容采取新方法,有的内容继续保留。
3.认知提升:主动建构,适应变化。严格按照课标理念,积极尝试,在纠错和容错进阶中,形成新的经验。
二、突围之路:用好修订教材把握三个层面
用好修订版的各科教材,要穿越“认知真空地带”,避免穿新衣走走老路,应突破定势、固化的思维,推翻现有经验构筑的“铜墙铁壁”,以成长性思维顺应教育发展形势,以宏观(理念)、中观(审视)、微观(行动)三个层次予以落实。美国教育家罗杰斯在个人论著《自由学习》结束语写着如下的话语:“生命,最好的状态就是一直处于改变的过程之中,而绝不是预先设定。我希望你能和其他人一起汇聚成一条改革的河流。”处于不确定的时代,我们要冒险接受新经验的挑战,在经验中完成蜕变。以新课标为准则,以新课标做统揽,全方位落实核心素养时代的学科育人目标。
(一)宏观层面看远:以四个观抓方向
1.形成长远化的育人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学科核心素养的逻辑顺序排列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它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逻辑排列是不一样的。体现出义务段课程的导向价值,传递出课程建设要把握学生年龄、心智方面启蒙和教化,及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塑造和建构。凸显出鲜明的“以文化人”“培根铸魂”“文以载道”育人立意。文化认同感、文化归属感都要在文质兼美的作品中渗透并深入挖掘。
2.树立民主化的学生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换而言之,就是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观,落实学生的主体性不仅仅是课标要求,也应该是新教材使用能否唤醒学生创造力的标志。唯有将学生作为自由的、充满好奇心的人,学习热情才能被真正地点燃和激发。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学生的大脑不仅仅是储存,每个学生都有着独特的理解力。将学生的学习起点作为设计活动的起点,将学生的学习需求作为确立教学发展点,以学生的学习困难作为教学难点实施关键,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和动机维持作为重要任务。
3.建立开放化的课程观。“以前,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现在,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语文新课标要求利用并开发多种资源,整合多种媒介的学习内容。对于修订版教材而言,要引导学生关注真实而多样的现实世界。“教材只是个例子。”在与同伴对话、教师对话、自己对话的过程中,发现语文资源是无时不在。而知识也处于动态的更新状态,就像电脑软件要不断开发新的补丁和更新包,以弥补运用过程中发现的漏洞。一些新概念产生,一些旧概念被淘汰,一些新事物出现,一种新技术横空出世。“在过去一百多年,知识一直是通过老师和书本来传递的。在当今世界,事实性知识面临一个半衰期的问题,知识的有用性和准确性很快会发生变化。”(罗杰斯《自由学习》)
4.具备多元化的评价观。评价对于课程实施、目标达成具有促进和监测作用,是对学习、教学一致化是否达成的证据化体现。在“评价建议”部分提出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会贯穿整个学习全过程,避免简单的终结性评价对学生真实学习历程、学习活动非智力因素等简单化、标签式的标注及等级划分,关注对于学习者综合学习力判断,更加关注对于学习者长链条的动态状态审视。教师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习者。
(二)中观层面聚焦:以三对话抓细化
1.与高中语文教师对话。高中语文教师使用新教材已经2年多,高中课标(2017年版2020修订)是18个学习任务群,已经有了相应的经验。与他们进行交流,有助于我们找准方向,少走一些弯路,避开“易错点”。
2.与学生已有基础对话。修订教材使用,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化解难度,把握中心,遵循学生的认知逻辑、学习经验、生活经验。
3.与教科书的编者对话。系统研读教材,从单元导语到学习提示,包括后面思考探究。充分地、多角度利用助学系统。比如诗文教学中插图、注释等。
(三)微观层面执行:以五个看抓落实
1.活动设计看学习任务群。以统整思维推动学习任务实施。学习任务群是结构化的学习方式,是一种系统化的活动观,针对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而设置。学习任务群是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资源整合。真实生活、语文实践、学习主题是任务群发生的构成条件。
2.资源意识看语言运用场。“课堂小语文,生活大语文”。修订教材使用,要进一步增加语文学习的范畴,打破固化的学习场景。引导学生进入多彩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校园生活,除了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民俗馆、实践基地、研学场所等真实场景外,虚拟场景中各种数字资源都可以利用,增加语言在现实世界、数字世界的运用频率,检测语言运用的灵活性。
3.技能提升看综合协同力。“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的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语言技能听说读写能力发展,不能孤立地、机械地训练。而需要灵活性、趣味化的发展。“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听说读写的内在联系,追求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发展的综合效应(2022年版语文课标第45页)”。
4.学习方式看教学提示。每个学习任务群都有“教学提示”,告诉我们教者应采取的方法。以“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为例,教学提示指出“诵读、积累与梳理,重在培养兴趣、语感和习惯”。培养兴趣,就是促使学生建立起对母语的真诚热爱和发自内心的喜欢,学好汉语,写好中国字,当好中国人。培养语感,就是促使学生通过大量的积累储备,从量变到质变过程,形成一种对语言的敏感和细腻。培养习惯,就是引导学生养成自主积累和梳理的意识。
5.目标达成看学业质量。教到何种程度,新课标“学业质量要求”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就像一件产品,判断合格、优秀还是其他,主管部门必须有具体的衡量标准。对于评价的界定和方式呈现,将成为后期课程改革的核心。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如果我们按照昨天的方式教今天的学生,就等于掠夺了他们的明天。”
修订版教材的运用,并非一蹴而就,从理念到实践落地生根。不能默守陈规,依然沿用旧的方式,与新课标育人理念背道而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