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73||也无风雨也无晴
(2024-08-08 16:50:09)
标签:
写实记录 |
分类: 雁过留声—朝花夕拾 |
青年时代读苏轼的诗歌作品,敬佩其才华之横溢。中年时代读苏轼文字,敬佩其性情之豁达。他的文字变成心灵养分,在孤寂中,可以调节情绪,自我开怀。在跌落低谷时,可以找到力量。
想到2020年1月2日某个晚上,与好友聚餐,心情沉重。倒是大哥的一番话语,让我释怀不少。“你们读书人,不是都能自我和解吗?”我知道这句话的言外之意。第三天,我就提着行李箱,前往省会参加第六批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的启动仪式。专业力量,引领我走向新的天地。专业力量,帮助我度过困顿的时期。专业力量,促使我发现人生可以规划另类的赛道。
2021年9月,是我的高光时刻,获得了省级学科带头人荣誉称号。单位调入1名青年教研员,办事效率高,整体工作推进有抓手,由于新鲜力量的补充,各项业务完成的也较为漂亮。年底考核和平常业绩,在所有直属单位中,也是直接靠前。
2022年4月—2023年7月,又是一个跌宕起伏的重要时期。单位整合,人事发生变动。我身上的担子似乎减轻了几许,按照正常的逻辑,我应该开心才对。然而,对一个把事业看得很重的人来说,从负重而行到轻装下线,从开垦荒地到初尝甜果,从荆棘遍布到道路平坦,看似逐渐步入繁华盛景,瞬间又回到了原点。这种状况,好像是莫名的讽刺和嘲笑。起初,明显有些不适应,也有排斥的情绪。工作模式不一样了,考虑问题不一样了,该承担的业务照旧,可光环却黯淡许多。所谓的人性叵测,复杂性与日剧增;所谓的重新调适,戏剧性悄悄萌发。而当你转换视角去瞭望,或者重新审视一番,会发现事情的奇妙与诙谐,变化中孕育着莫名的危机,危机中潜藏着发展的机遇。这期间,我的专业进入到一种摇摆状态,没有任何实质性的突破。
从2023年8月开始,经过沉默与忙碌,适应与和解。骤然间,我似乎重新找到了方向和目标。努力往前看,绝不回头。不留恋,要砍断一切的虚幻和所谓的假象。面对真实的生活,重新启动个人的规划。徒步行走和强化锻炼,变成我每日的必修课。我不能控制工作中突发,但我可以严格管理好身体,控制好个人情绪,用尽全力去尝试着一些想做的事情。
走到2024年1月,放寒假的第一天。老家的一位慈爱亲人骤然间过世,本以为能让其安享晚年,馈赠他对我们全家无私的、真诚的爱。可惜,老天终不遂人意。以如此的刻薄和惨烈,让我们过了悲伤的一个春季。等到草木发芽,等到春意消融,等到夏日抵达,那些葳蕤的杂草和繁盛的树木终究遮挡住了凄凉和落寞。
在这个多雨的假期,我又一次找回了状态。竟然克制了浮躁的情绪,用一种苛责的、独特的方式修炼。抓紧时间研读往昔的学术期刊,浏览、批注、摘录过程,羞愧和自责、懊恼和气愤全部扑面而来。那段时间,我到底在干嘛呢?如果学习和研修能跟上,至少几篇论文的质量会大幅度提升,或许已经发表;至少会冲刺第十一批次特级教师,试一试,成功的可能性很大;至少会到市外承担几个项目,拓宽研究的领域。好像,我只是沉浸在过往的业绩,沉浸在情绪的宣泄之中……无法面对新的调整和改变。你预想的未来, 如真实的存在,差距和变化实在太大。让我这种固执的性格难以适应,线性的思维模式影响到新思路打开。
一方面是给自己狠狠地补课,这么专业的理念和操作模式,最前沿的教改,最有建树的思考,包括大量的信息点都被忽略,难怪在2022-2023年学术成果产量那么低,必须得从自身找原因,找准问题的症结所在。另外一方面,也想彻底争口气,在职业生涯中,积累和沉淀,用3-5年时间,形成独特的绝活,比如有含金量高的科研作品和代表成果,有叫的响的教研模式,有一批教学技艺精湛的优秀教师。或许,这才是我应该做的吧!也适合我去做吧!
对于我而言,应该调整心态,以不变的初心去面对未知的不确定性。练就豁达和从容,即便调整了频道,那就少操点心,将时间和精力用于成果提炼和自我修行,何尝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呢?当所有的浮华都转瞬而流逝,什么才是最深刻的印迹呢?这应该成为我最需要着力和探索的问题。与苏轼相比,我是凡夫俗子。与苏东坡相比,我的境遇算不上坎坷。人家还能“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吟啸且徐行。”而我,更要做到随遇而安,坦荡面对,随性随心,真诚地走好未来的每一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