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63||2024年第7部书:《中国历史精神》读后记
(2024-07-14 21:38:25)
标签:
读书记录 |
分类: 精神氧吧—悦读时刻 |
第一次读钱穆的书,喜欢这种开阔的视野。钱穆先生学贯中西,在对比、分析过程中,对中国政治、军事、文化、地理与人物、道德精神、国防、经济、文化等多方面进行概括式提炼,包括历史分与学习的方式,让人在浩繁的史料中发现本质的规律。
《中国历史精神》具有可读性和思想性,更多的是启蒙性,有助于我们从多个角度理解、审视、发现中华文化之精髓,建立充足的自信心和向心力。
可读性体现在多角度、全景式分析。作为史学家,如何跨越地域、时间、人物、文化差异,发现要领,探索出社会变迁的规律。需要立足在两个要素交集处,一个是时间轴,一个是空间轴。从横向同维度思考,人物、事件的价值意义。从纵向维度思考,该事件与过往有何关联,又对未来有何促进。
同样是王朝变迁,开国皇帝都是出身寒门,以出色的军事能力取得霸业。北宋崛起与明朝建立,却有着鲜明的差异性。宋朝军事实力弱,思想开放,与外界交往频繁,但文化发展繁荣。建国初期,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尽管避免了流血事件发生,以平缓的方式减少了屠杀功臣的诟病。但重文轻武的取向,也导致军队的战斗力低下,遭遇到周边游牧民族的政权攻击。明朝朱元璋为巩固皇权,不少功臣不得善终。整个朝代与外界交往少,始终处于封闭的状态。为了监控官员,设置东厂与西厂这样的机构,随意处置、审核官员,造成了官僚系统的无序、混乱。钱穆与黄仁宇先生有相同之处,都善于跳出固定的思维,建立独立的判断。
思想性体现在高浓缩、系统化总结。“中国历史上最受后人热烈崇拜的,反而都是些失败的英雄。”反而是霍去病、李靖、徐达等,热度却不高。书中提到了农业文化的宿敌是商业文化。“近代商业文化,就是变相的游牧文化。”游牧文化具有攻击性。
本书有许多的金句。在研究历史的方法上,他特别强调:应该从现时代中找问题,应该在过去时代中找答案。“历史是人生全部经验的总记录和总检讨。”“历史事件是一种远从过去、透过现在而直达将来的,有它一贯的一种历史精神。”对于西方文明也做出了恰当的批判与驳斥,捍卫华夏文明的繁荣与独特之处。
在第五讲部分,提到了东西教育差别。“小学生第一目标在进中学,中学生第一目标在进大学,大学生第一目标在获得出国留学的机会,如此变成了一种赛跑式的教育,这是一种个人主义的机会比赛。”19世纪50年代书稿中所言现状,与当下吻合。可以说是教育风气没有本质性的改变。此书提及学校教育并不是全部的教育。书本教育与现实生活也不应该脱节。否则,学生踏入社会之后,只有不断调整。要扩大教育范围和长度。
启蒙性体现在重思辨、探究型阐述。关于中国历史上的道德精神,善于从真实生活中发现人性的闪光点。书中先后提到了三个平凡人,分别是山东武训、台湾吴凤、美国丁龙。除了第一个人物,我以前知道。但另外两个,却属于第一次接触。武训只是一个乞丐,将毕生行乞所得用来捐助办学,还跪请当地知名人士来学校教书,开启教化之风。
吴凤作为高山族的通事,代表政府管理高山族,为废除长久的陋习,在劝说无果的情况之下,竟然牺牲自我,更是令人肃然起敬。而书中所说的丁龙,他只是普通的奴仆,却将身边所有积蓄全部拿出来,让哥伦比亚大学建立东亚系。由于费用少,学校并不同意。在他主人一位将军不懈努力之下,最终达成。这种境界超越了接受过高等教育者的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