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95||2024年第1部:《聚焦学习目标:帮助学生看见每天学习的意义》(1)
(2024-01-07 22:32:57)
标签:
读书随笔 |
分类: 精神氧吧—悦读时刻 |
阅读美国康妮.M.莫斯和苏珊.M.布鲁克哈特合著撰写的《聚焦学习目标:帮助学生看见每天学习的意义》,让我从另外一个视角审视课堂教学。我们是否真正读懂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否精准把握到学生的学习困难,是否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率,是否失去了最佳的指导和帮扶机会。
如果把学习活动比作一个漆黑夜晚中大海的航行。学习目标就是闪亮的灯塔。学生沿着光的方向前进,就能抵达胜利的彼岸,而不会迷失。反之,如果学生心中没有清晰的目标,找不到灯塔的位置,自然就缺乏有效的自我监管,在下课之后无法与规定标准进行对照自查,就会失去对学习效能监控和调整。有可能其航行的过程,是偏离目标的。
用书中的原话来说:学习目标,用来指导学习。用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描述学生深入了解大量信息、技能和思维的过程。对教师来说,学习目标的描述是转换立场的过程。得把握三个原则:第一,用学生的语言和方式进行阐释。第二,皆可能让目标与学生的基础保持着恰当的距离感,让目标有挑战性和可能性。第三,学习目标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关联性,能引发他们的兴趣和探究之心。
关于课堂提问,是否从学生立场设计问题,他们理解问题的本质吗?关于活动设计,是否从学生起点出发,有无考虑到他们真实的体验和接受能力?
这本书很有特点,用犀利的语言引导教育工作者直面问题。而这些现状却无法回避。在第一章节里,提到一个重要的观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智地图,即在任何情境下指导我们行为的“行动理论”。同时,从现实出发,指出我们日常行为实际上受两套行动理论的影响,即应然的理论和实然的理论。应然的理论是我们在特定场合中表达的理性理论,而实然的理论则是每天具体“指使”着我们作出行为的行动理论。
不妨回顾一下课堂,多数教师通过各种培训、参与研讨,明知道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认识到灌输式教学方式是低效的,会降低学习的吸引度和参与感。教师在理念上说要凸显以学生为主体,在评课交流中会反复强调该观点,但去观察他的课堂教学,可依然用大量的讲解和重复充斥整个课堂。再审视,觉得作业会巩固当堂所学,布置分层作业有助于学生的个体发展,基于差异化选择,调动并刺激学生的学习。可在我们真实的教学视导下,发现重复性、机械化的作业依然普遍存在。这就是两套行动理论支配。应然的理论是一种理想化状态,迎合政策的需要或管理部门所提倡。实然的理论是经验化的状态,受早期的入职、或最初的认知而建立并形成。
学习包括发现错误和改正错误两个方面。其实,学习的本质就是在试错的过程中找到改进的方法和策略。而教学过程显然忽略了这个环节,总是急于把正确的答案直接告诉学生,比如语文课堂教学文本解读结论,不是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归纳出来的,而是教师要求学生记录下来。学生的大脑变成了复制知识的容器,而缺乏辨别、探析、思考的动态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