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破“经验制约”之门
(2023-06-28 23:09:35)
标签:
研修思考 |
分类: 远方之北—教育教研 |
好的理论是能有效指导教学实践的,且能突破经验藩篱和认知偏见,引领教者洞见教学艺术更多可能性和另外天地。戴尔经验之塔:“教育教学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上升到抽象。教育教学不能止于具体经验,要形成概念。各层各类的经验获得方式,都值得去发现其特殊价值和意义。”长沙培训期间,一位专家告诉我们,优秀教师与经验教师的本质差异在于:要转化到学理层面,用学术语言进行表达。就像数学中“用字母表示数”,借助字母高度概括,表达某种数量关系,实现简约化和凝练化。
前段时间,一位师妹询问我,她想做回忆性散文的课题研究,发现回忆性散文有两重视角。而做申报书的时候,需要找到恰当的理论依据和支撑点做论述。我突然就想到了伽达默尔“视域融合”理论。该理论还是在知网文献查阅时候发现得。我将该理论主要观点分享给她,师妹无疑是发现新大陆一般。
“视域融合”是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首先提出的一个概念。“视域”是一个人领会或者理解的框架或视野。每个人作为一个历史的存在者都处于某种传统和文化之中,并因此而居于某个视域之中。在解释文本时,这个文本的视域和解释者当前的视域之间存在着一种张力,要获得历史的理解,理解者必须尽力得到一个历史的视域,并通过历史存在者和过去的传统的视域来进行解释,而不能只通过这个人的当代尺度和偏见来进行解释。我们应建立一个将其结合的关系而克服这些特殊性。这一过程称为是视域融合。“对话中的相互理解不是某种单纯的自我表现和自己观点的贯彻,而是转换进入一种共同性之中,在这种共同性里,一个人不再是曾经的他。”
回忆性散文有“当时的我”与“想在的我”双重视角。阅读回忆性散文,讲究近观远望,跨越时空的界限,实现与作者情感交流与心灵碰撞。比如《秋天的怀念》,母亲在的时候,对我那种包容、忍耐、克制。我忽略母亲这种坚韧的爱意,忽略她为了操劳我身体已经出了严重状况,而“我”沉浸在病痛伤感状况。并没有“好好活。”没有与母亲去北海看菊花。而送走了母亲之后,我终于坚强起来,在一个秋天,与妹妹同去观看各种颜色的菊花,我们“好好活着”。过去的我,现在的我,两种情感交织,倒叙中的情感,与当下中平静,情感交融汇合,读出了母亲不易和爱意。辨析叙事两重视角,找到重叠点和碰撞点,一篇散文的情感线索变得多元而复杂,这种复杂的情感点挖掘和品读过程,就能彰显出回忆性散文跌宕起伏和丰富意蕴。
而在研读《文本解释:跨越视界融合的中间地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2年第9期中旬刊),我又发现一个新的理论点。该篇论文的作者介绍:读者阅读文本是存在两个视界:一个是历史视界,即读者既有的认知结构或图式,它是内在的、固定的;一个是现在视界,即文本带给读者的全新的认知结构或图式,它是外在的、变化的。文本作为一种开放性的机构,对它的解读实质上是这两个视界逐渐融合过程。
无论是“视域融合”“世界融合”,两者强调的都是“融合”。碰撞和交汇,文本本身并不会表达, 而是借助语言符号表达创作者的意图,是属于过去。读者阅读作品,带有自身经验(生活经验、学习经验、认知特点等)。读者的理解与作品的解读存在着差异。教师就是要充分搭建各种支架,动用链接资料,通过知人论世,补充生活经验,弥补二者差异。
就回忆性散文研究,就能找到这些理论做支撑,帮助我们在设计活动时,突破定势思维和认知盲区,找到新的切入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