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坡度的阅读
(2023-06-26 23:48:12)
标签:
读书研修 |
分类: 精神氧吧—悦读时刻 |
最近研读学习心理学与教学设计经典论著---《教学设计原理》(第五版)。个人感觉有些困难,没有阅读其他教育专著那么顺畅。
每次只能浏览30页左右,感觉头就开始发胀。全是专业术语和各种概念。每个章节的逻辑严密。当然,也存在边读边忘的情况。老在思考,这个地方是否读过?似是而非,有点印象。但印象不深刻。前面到底讲得是什么内容呢?得重新回读。发现书页上面画满了符号,还有批注,真实的浏览印迹提醒我确实已经读过了。这种读书状况用特级教师闫学老师的话说:“属于有坡度的阅读。”
爬坡的过程,想必大家都有真实的体验。双腿沉重,像灌满了铅,根本迈不动。腿似乎不是自己的,酸痛,无力。到了艰难的地方,只能一步一步往前挪动。当用尽全力,才勉强走小步,忍不住想要放弃。而当你真正坚持下来时,最终抵达终点之后,那种感觉又十分舒服。有一种强烈的征服感,有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自豪。
7年前,我读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论》,对“4R”原则十分陌生,根本无法理解。觉得那是一本晦涩乏味的书,在卖弄概念,制作玄虚。现在,突然觉得此书神奇且有深度,里面许多的理念和语言描述,竟然顿悟了。这或许就是一种读书的积淀,需要经验积累和知识铺垫,然后慢慢就彻底开化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读到《教学设计原理》概念判断部分,我觉得理论高度凝练和表述严谨。比如具体概念的学习条件“外部条件”:1.告知学生将要学习什么样的概念。2.呈现概念的正例,强调相关的特征。3.呈现有可能导致混淆的反例,并解释它们为什么不是概念的正例。4.以识别正例的方式来让学生练习概念的应用。5.提供间隔练习以促进保持与迁移。关于图形面积问题。教师要强调封闭图形才有面积。为何非封闭图形没有面积了,封闭图形是由线段组成的,线段有是有长度的。而非封闭图形是由射线组成的,我是这么理解的。射线是无限延长的,没有办法度量。正例是强化,反例是促进概念外延把握,精准地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
关于规则和原理的教学。“规则是概念间关系的陈述。”规则的学习条件,分为“行为表现”“内部条件”“外部条件”。行为表现—规则是通过其运用于一个或多个具体例证而得以展示的。内部条件---在学习规则时,学习者必须提取出构成规则的每一个成分概念,包括表示关系的概念。外部条件:1.概括陈述将要学习的内容(学习能将能够做什么)2.以言语陈述或一系列程序的形式呈现将要习得的规则。3.通过演示规则或程序的应用来提供学习指导。4.练习应用规则(或者规则的组成部分)并就接受反馈。5.提供在多种情境中应用规则机会(间隔练习)以促进迁移。对于规则的运用问题,数学老师经常会通过习题展示和解答,引导学生掌握其具体原理。在反复试错和强化过程中,借助变式练习最终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