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语文新课标随感(9)
(2023-02-18 22:54:43)
标签:
研修思考 |
分类: 远方之北—教育教研 |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为主,重点提升审美能力。
这个任务群的教学策略具有开放性和探索性,要设计灵活性的学习活动,如语言品析揣摩、人物形象全面把握、情感深入体验,促进学生思维解放。相对于发展性的另外两个学习任务群,这个群对思维丰富性更为注重。鼓励学生与作品交互和融入,得出个性化见解和审美体验,鼓励畅所欲言,杜绝所谓的标准化和模式化。对话、交流、诵读、仿写是主要的学习方式。
本任务群的整体要求是“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提高审美品位;观察、感受自然与社会,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尝试创作文学作品。”抓住“感受”“了解”“欣赏”“评价”“观察”“感受”“表达”“创作”这些动词。我们不难发现,要有细腻的洞察力和灵敏的触摸力。比如赏析“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古诗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结合现实生活,展开联想,读懂词语组合中表达之美。知道运用修辞方式,增加语言表现力和直观感。
该任务群学习内容,侧重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由于文学类作品具有高度的虚拟性,且用于陶冶情操,与实用性阅读有着本质的差异。一方面每种体裁的构成要素不同,而且在形态方面也有独特的格式,故而有助于提升学生语言品析及积累能力。另外一个一方面,不以获取信息为主要目标,而是渗透语言表达技巧之美,有助于语言表现丰富性和艺术性。比如,使用大量的修辞手法,让普通的文字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同样是写愁思,普通的人会说,“愁死了,愁死了,简直愁的没有办法!”而语言储备丰富的人,或许会引经据典,“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以小说为例,要引导学生把握好该文体的特点,掌握小说要素之外,更要读懂小说主题社会背景及象征意蕴。从布鲁纳的认知目标分类看,就“评价”来说,属于高阶思维,关注到知识迁移和运用及内化。以诗歌为例,读懂意境和情感。以散文为例,读出“这一篇”的语言流露出个性化情感和生活体会。对于“实用性阅读”而言,前者相对比较客观。而文学阅读,则比较主观。一篇文章,由于语言积累和审美经验差异性,各自得出的结论却有天壤之别。
在教学提示部分,“引导学生成长为主动的阅读者、积极的分享者和有创意的表达者。”我认为要想达成以上的目标。教师胸襟要开阔,自身思维必须活跃,不能墨守成规。善于营造愉悦、民主、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促使学生减少顾及。要以灵活、科学的评价方式激励、鼓舞学生主动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