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研读语文新课标随感(7)

(2023-01-21 19:47:50)
标签:

研修

思考

分类: 远方之北—教育教研

今日是除夕,回到老家之后,每晚睡眠都不怎么顺利。120日的半夜十二点,竟然还起身,忍不住翻阅起新课标。总觉得这个课标变化有些太快,新词汇太多,新要求太高,新的规定与某些内容却含糊不清。看起来高大上,实际运用差强人意。体系性、逻辑性不如2011年旧版。有些内容表述和界定,怎么也想不通,但也只有费力地研读。我只有暗地自嘲:估计是个人的理论水平太低缘故。在微信朋友圈搜集相关的文献,发现了一些端倪,有些特级教师发出了直接的质疑,言论还比较地犀利,总算是能够安慰一下我。并非只有我存在牢骚和困惑。

我觉得这个新课标较之往昔的旧版,有许多的进步点。如“教学提示”设计,对于课堂教学如何实施,有着清晰的方法引导,这有助于教师们理解和借鉴。“学业质量标准”,对于目标达成度有着精准的规定,相当于工厂产品检验要求,这有助于教师们日常评价和教学检测。但也并非专家们论述的那样,有多少实质性的飞跃。尤其是实操性方面,还是差强人意,一些新概念相互交叉和不断叠加,容易产生认知方面的混淆。如“大单元”教学,至今没有定论。各有各的言说。如“大概念”界定,何谓“大概念”,老师们清楚吗?对于理论基础薄弱的教师来说,理解起来很困难。对于一线教师而言,这个标准中的许多表述与部编语文教材设计理念反差较大。就老师们而言,转化和理解比较困难,落地生根更是存在着诸多瓶颈因素。而且在日常教学运用过程中容易产生困惑,不知道如何落实。

比如,四大版块的“识字与写字”和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语言积累与梳理”差别,前者归类为实践性活动,后者属于探究性活动。目标和内容有许多重叠的成分。可是,为何不进行重组和整合。再比如“文学性阅读与表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思辨性阅读与交流”三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和四大版块---“鉴赏与表达”之间的关联问题。我觉得也存在着相同的成分,当然也有个别化的差异。研读的过程,产生了一些思考。为何不予以整合?反而要独立呈现呢?造成认知方面的混淆和操作层面的交叉,这样的现象不利于新课标从理念层面向实践转化。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简单的问题交叉化,起初编制过程,处于什么样的思考呢?

旧课标只是从四个学段去呈现识字与写字每个学段的任务和要求,每个学段识字量是多少,识字方法是那些,都有强调和明确。从逻辑思维角度看,比较直观且清晰,便于老师们对标研读、有效实施。可是,新课标非要分为两个部分去操作。导致部分内容出现了重叠和交集,起码我在理解上存在着相应的困难。不知道一线老师们是否能够轻松地破译其中的关键点。识字与写字、语言积累和梳理本身就是一个渐进的共同体。作为语文课程,基础是字,所谓字不离篇,篇不离章,字词句段逐层进化。非要分割表述,单独罗列,自称为一个部分,显得有些混乱。

选文的占比问题,也值得推敲。而且切分和划定没有具体的标准。

当年三维目标出台,好多老师们在教案撰写过程中,为了体现新理念,就把三个维度目标单独罗列。因为有些目标在短时间内难以完成实现。而课标说三维是螺旋上升,那只有混合在一起,否则无法体现新理念。如今学科素养是四个,那么在素养目标表述上, 该如何呈现呢?我看了一些专家文章,觉得教学目标的陈述更为夸张和不切实际。这都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并改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