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语文新课标随感(4)
(2023-01-18 22:39:46)
标签:
研修思考 |
分类: 远方之北—教育教研 |
进入课程目标部分学习,关注动词使用。第4页开头这样介绍:“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个人理解为“课程目标”是课程性质、课程理念的具体承载。作为学科指导标准,课标里面的每一项内容逻辑严密,表述极为规范。课程目标由核心素养内涵、总目标、学段要求三部分组成。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呈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出台,2020年修订)相比,义务段语文核心素养目标的逻辑顺序发生了明显的调整。将文化自信放在了首位,而语言运用放在了第二位。这种调整体现出的是义务段价值观培养的需要,义务段是学生性格塑造、思想引导的关键时期,也是落实“三有目标”(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育人要求。
文化自信作为人文学科通识要素,就母语学科而言,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意义。就像是都德小说《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说的那样:“法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是最清晰的语言,最严谨的语言,我们应该掌握它,永远也不要忘记,因为,当一个民族沦为奴隶时,只要它好好地保存自己的语言,就好像掌握了打开监牢的钥匙……”这段精妙的话语,让人感觉到母语价值意义,代表着民族文化的根脉和传承。对祖国文化热爱、传播、发扬,才是每一个公民必须承担的义务和责任。没有文化自信的一个民族,就像是海面随意漂浮的藻,没有强大的根系,更缺乏固定的生长土壤,失去了判断力,会导致盲从权威或趋同潮流,是精神的侏儒,这将是很可怕的现象。
语言运用是语文课程最本质的属性之一。在概念内涵界定上,新课标归纳为四个方面:具有良好语感,形成个体语言经验,能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沟通,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有深厚情感;分别对应语言细腻性和灵敏性,独特、带有强烈主观色彩感悟和体会,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灵活运用、提升表达技巧性,对本土化母语有着强烈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语言是思维的直接产物。对于语文课程而言,不同的任务群,对应的思维方式各有差异。比如,“文学阅读和创意表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思辨性阅读和表达”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如议论文的立论和驳论,总论点和分论点关系,论据优选和重组等。在语文教学中,构建强大的思维体系,有助于规范语言表达,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尤其是“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中说明文,在说明顺序方面必须遵循相应的逻辑关系,才能把说明对象交待得清楚、写得具体,让读者掌握说明对象特点或掌握说明事理。
新课标在“审美创造”素养目标中这样表述:“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审美创造主要采取的方式是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感受,注重直观印象和最初体会,理解在于通过已有知识和相应方法破译文字背后丰富之美,欣赏是发现表达特点,而评价则带有明显自我情感倾向。汉字造字法有六书,汉字本身就是美的象征体。比如会意字和指事字,掌握了造字的方式,就能直接破译某个汉字体现出美感。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其雅韵和对仗,都让诗歌在意义和音韵构成方面形象鲜明的特点,呈现出回环复沓之美。
核心素养目标是一个综合体,文化自信为根本,语言运用为底座,思维培养是关键,审美创造是外壳,决不能割裂描述。当然,针对不同的课文,有时候会有侧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