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六充电小记

(2022-12-03 23:05:46)
标签:

研修

思考

分类: 远方之北—教育教研

早晨十点多才起床,随意地打开手机刷朋友圈。无意间就发现了一道好菜。有朋友推荐了新的研修项目。西安教育科学研究院正在举办二十人论坛,这期主题是跨学科学习。主办方还邀请到华东师范大学安桂清教授做报告。

我赶紧点击进去,直播平台需要进行注册。我正在做项目式学习课题研究,最近对跨学科学习有些着迷,完成了一篇本年度最长的论文写作,大约有9000多字,围绕跨学科学习价值意义、实施路径等进行论述,算是耗费了我不少的精力和时间。新鲜事物和新的观点,包括新的教育模式和理论,总能点燃我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安教授讲解思路清晰,而且还能结合教育教学中真实案例进行论述,尽管有系统的理论,但整个论述过程还是比较接地气的。抄笔记是跟不上进度的,我只有飞快地在手机上面进行截频。主题讲座内容丰富,包括跨学科学习机制建立,如资源搭配、空间设计、目标任务、活动组织、评价要素等,都做了系统宣讲。

之后,就是西安6所学校做经验分享汇报。这里面有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校长訾艳阳,这个名字我是熟悉的。2020年在西安参加深度学习论坛。当时就去了。在分校,我和魏兆芳姐姐,还有另外几位同学,都冒着严寒,前去研修。那次还专门与陈静静博士做了合影。静静博士专程从上海赶来,给全体老师做了主题汇报。当天的会场参训教师多,还分学科观摩了学共体课堂教学。对学情分析员工作有了全面了解。并且坐在学生的身边进行观察,采取聚焦学情关键事件分析法,从学生学习状况及他们的变化了解该理论运用情况。

訾艳阳校长的讲座站位相对较高,况且西交大附中在资源配置、师资建设、理论支撑等方面,本来就有先天的优势,有西安交通大学做补给,自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他提出了大文科、大理科的概念,并且介绍了学校开展的跨学科活动案例,让我们参训者知道跨学科学习如何实施,怎么选择主题,如何实现学科内高度融通和互促。围绕“进行课堂教学变革,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论述了系统思考几个角度:多学科,多层级,多元化,多维度,最终实现创新思维。比如大文科教研之《一带一路的战略价值与实施策略》,涉及到历史、道德与法治、语文等学科;文理综合科教研之《中国赵州桥的学术与文化价值研究》,涵盖了数学、英语、历史、物理、化学、生物、语文等多个学科。从这些案例来看,学校的教研教改着力于创新精神培养,追求复合型人才打造。

 西安航天城一中校长徐雄的分享,也有了体系。提出了几个课堂操作模式。比如协同课堂,学科融合的日常舞台;项目化学习,学科融合的实践探索;也有自己的想法。而另外几位校长的分享,我只是略微听了一下。多数都还停留在实践操作层面,对于模式提炼和经验归纳不够体系化。但是,从理念层面已经开始先行一步。确属不容易。

讲座结束之后,给我的整体感觉就是:西安教科研氛围浓郁。关键在于行政部门强力支持和保障。然后,业务单位也能主动作为。创新指导方式,在教学评价、质量监测、师资培养方面重磅出击。比如,提炼的各种操作范式。还有推出的各种“名师+”研修共同体。“名校长+”“名师+”“名校+”“名班主任+”等,发挥不同类别、不同层次领军人物的示范引领作用。还能抢抓热点和难点,先后在劳动教育、新高考等方面热点上持续研究。并且每次举办的各种研讨活动,都是采取线下+线上同步传播的方式,吸引到各地教师积极参与研修,让更多老师和学校真正受益。同时,还能充分地利用新媒体作用,不断提升教科研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我真的是十分羡慕。尽管本县距离西安并不远,乘坐高铁只需要50多分钟。但我觉得,从教科研发展态势看,我们似乎与那边有着十万八千里。内心除了伤感和无助,就是默默地沉淀,在孤寂和寒冷的日子里艰难地熬着,或许远方还能回归。也或许永远不会,但我至少还可以成长起来,在夹缝里谋取发展,自我修行只需要克服心性不稳而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生日小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