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散文自读课教学策略和方法再议
(2022-11-29 23:34:04)
标签:
研修思考 |
分类: 远方之北—教育教研 |
研究一个问题,要弄清楚这个问题的内涵与外延。对于课题研究而言,就是要确立研究对象,分析问题产生的背景,明确研究内容,论述选题缘由,就是要用相应数据和事实论述选题的价值意义。比如实践价值、理论价值等。基于此而采取的研究方法。
《初中散文自读课教学策略和方法研究》首先要对散文、自读课这两个大概念做出精准界定。如何诠释一个概念呢?无法是三种方式,课程标准里表述,著名专家的解释,约定俗成的说法。
先来说一说“散文”。课程论专家王荣生教授对散文教学现状、散文教学原则、散文教学内容确定等有着独到的见解。不必再累述。我赞成其精辟的归纳和表述。其实就是三句话:
1.散文阅读教学,要建立学生与“这一篇”课文的链接;
2.散文阅读教学,始终都在“这一篇”散文里;
3.散文阅读教学,实质是建立学生的已有经验与“这一篇”散文所传达的作者独特经验的链接。
我在该书籍里做了摘录
散文阅读教学的原则有四条。(1)散文教学的设计理念,要依据散文的体式进行教学设计,即课堂教学不能只教散文的共性特征,还必须教出一篇散文的特质来。(2)散文教学设计的核心问题,是依据散文的体式特征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3)散文教学的目标,是通过体味散文精准的言语表达,体会与分享作者丰富、细腻、独特的人生感受。(4)散文教学的方法,是学生通过教师指导下的文本细读,增长自己的语文经验。
从这些观点,我们推论出:高度个人化是散文教学要点和难点。比如刘湛秋《雨的四季》和汪曾祺的《昆明的雨》是两种表达风格。同样是以母亲为主题的散文,朱德的《我的母亲》和胡适《我的母亲》在言语形式上有着本质差异。散文教学要回应作者人生感受,与自己生活经验产量碰撞。
再来说一说“自读课”。部编语文教材着力构建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暨: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人教版旧版语文教材,初中语文单元课文分为两种类型,精读课、略读课。而到了2016年部编语文教材,小学阶段(第一到第三学段)依然沿用精读课文、略读课文的表述。而初中语文(第四学段)在教科书目录页脚位置标注:阅读单元的课文分为“教读”和“自读”两类,篇名前标有*的为“自读”课文。“活动· 探究”单元的课文原则上以学生自读为主。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则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他日出校之后,为了需要与兴趣,一辈子须阅读各种书籍文字,这种阅读都是所谓应用。”从叶老论述中不难看出,略读是为了广泛运用的需要,以实现“教是为了不教”之目标。“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要教了吗?”教师随时准备放手,让学生学会阅读。
自读课名称特意从“略读”上改过来,一字之变,却意味着教育教学理念革新。而且在编排过程中,教科书编者还给“自读”课文设置了一些特殊的“待遇”,以便于学生充分进行自学自悟、将教读课所得策略和方法予以迁移运用。首先,自读课文预留出大量的空白位置,便于学生结合提示,完成批注,形成个性化阅读体会,或者结合提示,提出相应的自学问题,围绕此点开展深度探究活动。其次,自读课文有清晰的提示语。根据课文长短、难易,提示语少则4条左右,多则8条左右。如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全文共出现了4个提示语。在第四段落的位置标注了第一处提示语:“沉稳而安静,蓄势待发”;引导学生观察背景烘托。在第七段落的位置写了第二处提示语:“从沉静徒然转为热烈。体会那种动感。”引导学生把握动静转化过程,发现安塞腰鼓表演的特点。第三处提示语为:“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重复多次,注意体会其作用。引导学生发现语言表达的形式之美。品味这种重复句式所表达的情感及意蕴。第四处提示语:最后一句话营造出一种怎样的意境?体会结尾的妙处。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语言描绘场景。其三,自读课后面有“阅读提示”。针对课文内容做简单概述,对言语表达形式有具体归纳。比如《安塞腰鼓》在“阅读提示”里就呈现了内容表现上的特点,比如善用动词;又在言语形式里提到了文章句式规律,多用短句;在修辞表达上,提到了该文运用排比、反复、比喻等手法。通过预留空白、提示语设置、阅读提示三个环节,就给学生搭建了合理的脚手架。
最后,说一说散文自读课教学策略和方法。把前面两个关键词与第三个关键词进行重组。如何处理好初中散文自读课,选取何种方法是高效的,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是能够促进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
特级教师徐杰指出:所谓的“自读课”,无非是在课堂上,教师尽量“隐藏”自己,把阅读、思考、交流、评价的权利,多给点学生。
故而,初中散文自读课应遵循三条逻辑:首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让位,将自己表演欲控制住,当好幕后那个指导者、协同者、检测者。其次,要充分地利用好编者设计“梯架”。引导学生抓住提示语、空白位置、阅读提示等环节,与文本开展深入对话和交流。最后,教师应该在阅读前给出预习单,针对可能出现的难点做辅导。在阅读中给出学习单,有效监控学生是否完成了预期的自学任务;在阅读后给出检测单,全面评价学生是否独立地实现了自学目标。在语文经验和人生经验方面有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