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会束缚新理念落地生根
(2022-10-11 17:20:57)
标签:
分析反思 |
分类: 远方之北—教育教研 |
我与一名市级学科教研员走进课堂听课。开课前10分钟,授课教师做得不错。以真实的生活情境为载体,让学生观看中央科教频道视频,通过直观、形象图片资料,建立与本节课所授内容关联,,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我们眼前为之一亮,暗自窃喜:“新课标新理念正在落实中,老师们正在积极努力。”
但在后面的30分钟,好像是分水岭一般,授课风格瞬间转变,信息量不断增大,课堂教学变为知识呈现,教学节奏推进快,一张接着一张的幻灯片出现在学生面前,涵盖图表信息、知识概念等,教师偶尔会对学生进行提问,但反馈及时性、交互性明显不够。作为一名课堂教学观察者,我看得出来,这段时间里,学生们的学习吃力,困难、费力地吐出艰难的词汇。从大多数学生们的微表情看,似乎是在默默地忍受,看不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有任何情绪性的波动,如喜悦、惊讶、得意、自信、怀疑等神态变化。课堂是如此地安静。每分钟似乎过得缓慢。
课下,我与市级专家交谈。我们大致看法是相同的。这位老师并非没有新理念,也不是抵触新课改,而是新理念在转化、实践过程中出现了偏差。受固化思维的影响,教师本来要改变,也迈出了改变的步伐,但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内心又回到了“教师为中心”“双基为核心”的原有状态中。而且,这种长期的经验变为束缚课堂教学改革的“绊脚石”“拦路虎”。对学情忽略,依然是知识中心论,你讲我听,你问我答,你写我抄,知识在现实世界意义、主动建构缺乏。学习活动缺乏与现实有机关联,导致学生感觉学习乏味,难以产生探究的兴趣。刷题已经无法适应当前教育改革形势。要关注思维建模,让知识贯穿在真实情境中。
一位驾校教练告诉我,哪些一点驾驶技巧的人学驾照,反而容易通过。因为,他们会严格按照教练的传授,比如进入驾驶室,首先要系好安全带。每一步,都会遵照程序和要求执行。故而,在驾考的过程中,不会出现违法规则的事情。哪些人的驾照最不容易取得呢?就是所谓的“半瓶子”,介于“会”与“不会”之间,说他不懂驾驶吧,可他会用自己的办法把车开走,或许还开得挺顺畅。说他懂驾驶吧,严格意义去评判,又会存在这样、那样的小问题、小毛病。他们总是用已有的经验和方法我行我素,不听从教练的指令,结果在考取驾照的时候,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无法顺利通过。
引用以上的事例,就是告诉大家,并不是经验越多、教学技能精湛,并不是教学经验越多,课堂教学就会更精彩。对于新入职教师和已有经验积累的老师而言,前者接受新理念状态更好,也会主动投身到各种教学改革浪潮之中,并且会成为弄潮儿。但是,已有经验积累并非不能转变,而是在于能否清醒、冷静地做出理智的决断,冲破固化思维的捆绑和陈旧方法的干扰,主动从原有状态中走出来。这取决于教师与自我对话,通过深刻的反思否定一个旧我。
如何冲破经验束缚,如何踢开这个顽固的“绊脚石”呢?我想采取同课异构的方式是较为直观的,或者回访学生学习状态也是不错的。让新理念教师与旧思维模式的老师同堂竞技,彼此观察课堂,促使旧思维老师走出“舒服区”,迎接新挑战,完成颠覆性变革。第二,通过学生学习状况真实调查,回访学生到底喜欢哪一类型的课堂,从学生嘴里得出答案,刺激教师调整教学方法,用新理念统揽课堂。第三,从学习效率反馈情况开展回头望,看到底哪种方法学生学习获得感较高。第四,持续性开展新课标.新理念相关培训,比如头脑风暴、学术沙龙、主题培训、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等活动,促使教师内心有真正触动。
促使新理念落地,得先让老师们在思想意识层面慢慢接受,单是接受这个过程,其实已经很难。每个人打破旧的习惯,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接受之后,从理念认识向课堂实践转化,生根的过程需要一个漫长时间,期间是曲折起伏的路线图。在该过程中,教研员、骨干教师、教学管理者等,必须跟进过程并强化监督,针对时刻冒出的旧经验、旧模式、旧思路、旧方法等进行敲打和提醒,让授课教师试着迈出新的步子。转化之后,在课堂教学开花,逐渐有了新理念雏形,结出美丽的小花苞,最终到结果,促使学生真正受益,享受教育改革的“红利”,还要久久为功,不能一曝十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