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课148:跨学科融合几点探索
(2022-05-03 22:15:09)
标签:
课例分析 |
分类: 远方之北—教育教研 |
-----微型课《多变的色彩》浅思
4月28日,某位青年教师执教七下《多变的色彩》美术微型课。该节课能巧妙地选取素材,且在有限的时间内,大胆地融入了多学科知识,促使教学内容方面饱满,形式呈现灵活,从文化、心理、音乐、游戏等角度进行有机整合,较好地引发学生深入思辨、主动探究,在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的绘画、审美素养。我认为是一节很有特点的好课。
用音乐渲染铺垫。教师在出示探究习题环节,设计了一个主问题:“你认为色彩只是视觉上的反映吗?”为了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深入思辨。教师现场演唱《说唱脸谱》,用声情并茂的音乐感染学生。京剧腔调带上现代音乐,随即过渡到古代文化对色彩的界定。比如,幽默用红色表示,正直用黑色表示,以歌曲的方式促使学生明白:颜色不仅仅是视觉的反映,更是带有明显的文化价值取向。在该环节推进方面,我个人觉得还可以稍微推进一点,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跨文化理解。比如关于婚纱,中式的婚纱以红色为主,意味着红火、喜庆;而西方的婚纱以白色为主,意味着纯洁、高雅。
用游戏调动思维。为了促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教师设计了一个游戏环节。让学生用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情绪。难过的时候,用什么颜色表示,对应为灰色;希望,用绿色代表;热情,用红色表示;沉静如水,用蓝色表示。在这样抢答游戏活动中,营造了竞争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相互分享理解。在解释“牛顿色环”知识环节,教师对照黑板上张贴的色环,指出“对比色”“邻近色”各自表现力。知识讲解与现场演示有机结合,降低了难度。之后,再次设计了“用色彩找朋友”的小游戏,让学生找出相近色彩衣服(站在一起)。这是知识迁移与运用,强化对“邻近色”知识理解,考察对该知识掌握程度。
用创新推动评价。在绘画的实操环节,教师让学生课堂练笔。采取“废物变宝”的活动,用艺术改造现实生活、美好现实生活。出示具体的练习目标。“在废旧的酒瓶子画出你的色彩。”同时,给出具体的绘画要求:“色彩搭配合理舒适为基础,可适当进行创意造型。”之后,教师再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完成绘画之后,组织一个拍卖会。“你喜欢哪一个瓶子,价高者获得。”通过虚拟的活动,让绘画练习变得有趣。借助这样的创新方式,促使学生有了创作获得感,感受到乐趣。
这节20分钟的微型课,让我们眼前为之一亮。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紧密结合,课程育人巧妙渗透,色彩与心理紧密关联,文化与美术学科互促。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展示、评价,势必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性,体现了教学创新。在设计理念方面,无疑体现了“玩中学”教学观,以情境理论支撑整个活动推进,以游戏穿插激励学生主体性。当然,该节课在气势营造、环节优化、板书美化、知识深度等方面,还有许多改进的空间。对于一名青年教师而言,我欣喜地看到了她身上潜藏的能量。如果给与更好的平台,或许会发展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