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学校的蜕变
(2022-03-27 22:57:41)
标签:
工作记载 |
分类: 远方之北—教育教研 |
前几日,接听到了电话。得知县城附近的一所学校有新的调整。内心不免开心起来。在一个岗位工作久了,就有了深厚的情感,希望所有的学校越变越好,越来越有人气。如果一个地区的学校办学水平提升了,那附近的家长们都不会有择校的想法。谁愿意花费多余钱财、多余的精力,把孩子送到较远的地方读书呢?
所有的改变都是需要循序渐进的。台阶式,才是应该的模样。
尽管推行起来有难度,可终究还是推进了,内心其实还是挺开心的。从综合素养、个人魅力、专业能力、职业情怀等方面考虑,她还是令我佩服的教育管理者之一。我们就读师范期间,看到几位师姐的风采,小菜鸟的我,甚是羡慕而仰望的。兜兜转转,要去挑大梁,承担一所学校管理重担。尽管道路险阻,但却还是前途光明。毕竟,从发展的角度看,资源倾斜会加大。况且那所学校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
以前,我们经常去听课,主要是学校距离县城较近,方便当天去,当天返回。发现老师们的精神状态比较差,总是从主观角度找问题,给自己不上进寻找各种的托辞。很少从课堂教学、教育科研、团队打造、管理水平、师资建设、学生管理等方面深入剖析。说得多,做的少。年轻教师参加各种研讨活动、基本功比赛、技能展示等,多数抱着完成任务的状态。即便进行指导,个别教师还会有抵触思想。甚至再次看到我们来了,干脆躲在一边去了。
整个学校流露着严重的悲观主义情绪中。其实,一所学校整体状态是教师、学生间相互感染的。当教师找不到希望时,学生自然能感受到这种情绪。师生情绪营造出场域,场域左右着人的心智和判断。
当然,优质生源流失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办学陷入到恶性循环之中。老师们失去了拼搏的斗志,觉得改变难度大,不如随其自然。家长们失去了信心,经济稍微好点的,就把孩子送到了县城小学读书。留下的孩子们,不是留守家庭的,就是经济比较困难的,反正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在学校里能学点知识就行,只要不是睁眼瞎,任点字,以后出去打工找得到路就行。一所学校的土壤变得如此贫瘠。怎么不令人伤感呢?
我是在学校里长大的,从童年到少年,从少年到青年,对学校有着十分浓厚的情感。看到一所有朝气的学校,每次去一趟,总会受到鼓舞,给教师们指导的同时,还会说许多激励的话语。老师们也愿意和我说他们的苦恼和困惑,教学方面处理不好的地方,教科研方面存在的难题,管理学生时遇到的问题,和家长沟通遭遇到抵触等。在亲和的交流中,我教给了具体的方法,他们获取到了相应的经验。
可是,看到不争气的老师,我的内心就充满了愤怒和无助感。既痛心,又感叹。毕竟,现如今的学校条件,即便是最差劲的,也胜过我从教当年;与我父母工作时的环境,简直是天壤之别。从待遇角度看,明显也是很好的。可是,对于教育工作认可度不高,对于职业荣誉感缺乏,对于专业发展的高度没有信念感。
作为教二代,我深深陷入到自责状态。无力改变现状,甚至对于某些个别的教师而言,他们就是无法唤醒的人。尽管有激励机制、管理方式等方面因素,可不排除教师自身因素。
希望一所学校能够改变,至少给这里的老百姓微弱的希望。教育是一盘棋,优质学位是所有家庭的期盼。办好一所品牌学校,就能真正造福一方民众。我相信变革的力量,更相信那位优秀的师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