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课(96):关于道德与法治课
(2019-09-22 20:57:12)
标签:
课堂观察2019 |
分类: 远方之北—教育教研 |
----《周末巧安排》点评
9与11日,在学校随机听取了一节二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课。如今的统编教材,关注话题及情境营造,增加了彩色的插图,采取了学生喜爱的绘本方式。所选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突出了该课程育人功能、导向功能。故而,在设计学习活动时,应充分关注学生的接受能力,注重情感态度引导。以儿童喜欢的形式做好启发和点拨。
如何上的有趣?减少枯燥、 乏味的说教,达到润物无声。如何上出特点?因材施教,灵活推进。如何上的接地气?让学生不排斥,从心底真心喜爱。这或许是所有授课教师都应该思考和探索的几个问题。其实,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多数教师的眼里,该门学科未纳入统测调研考试科目,从心理上都不怎么重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该课的地位应该得到提升。“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如果学生的思想有问题,那么智商无论如何高,都会走偏差。
导入部分是话题交流。说一说周末在家里做什么。学生汇报,教师评价。新授的第一版块是“说说我的周末”,分享生活经验。学生相互交流,教师评价。第二版块是“这样可以吗?”先是辨析生活中的现象。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其次是促使学生对话,分角色进行。接着思考:讨论这样做可以吗?第三版块是“怎么安排更精彩”。学生先是陈述图片上的事件。其次,讨论交流:周末能做些什么?不能做哪些事情?学生汇报,相互补充。教师还随机做了一个 调查。接着再思考一个问题:周末做什么呢?(想一想,写一写)最后,学生写出自己的周末计划。(教师指导,学生汇报发言。)
从以上的教学流程看,教师是按照教材内容严格组织学习活动的。能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对现象进行判断和分析,说出自己的理由。教师的执教风格灵活。但是,由于活动环节推进太快,不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从教学双边活动看,教师讲的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少。从教学内容选取看,话题不够精选。某些内容可以简缩,某些内容环节需要调整。如果要组织相应的活动,就应该深入实施。比如,随机安排了调查活动。那么,直接就可以发放问卷,现场认真调查,然后进行数据统计,确保调查活动发挥实际作用。而不是口头随意地询问,然后就实施下一个活动,感觉是蜻蜓点水。
毕竟该名教师的经验短,还需要在今后教学中多思考。其一,我个人认为该节课应该选取典型的情境,促使学生充分地发言。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多倾听,因势而导。其二,从逻辑的角度看,环节前后之间关联不够紧密,缺少必要的强调和对接。比如,导入的话题是询问学生“周末在做什么”,新授的第三个板块式是 “周末的合理计划”,可把刚才学生的发言巧妙地迁移过来。如果某个学生回答周末自己在“观看动画片”。教师在这个板块就可以做适当提醒。“周末某某学生看电视是可以的,但看电视的时间要控制,不能过长。看一会,就要休息。长时间盯着电视机,会影响到视力。”其三,学生的参与度不高。这与教师的激励和调动能力有关。竞争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只是个别学生发言。毕竟,班内的学生数量少,可以多询问孩子,增加参与度,关注到每一个孩子的学习状态。
此外,学生的学习习惯也需要强化和培养。比如,学生私自说话,教师应该提醒或强调。个别学生不想写,只想口头表达。从侧面反映出学生主动性欠缺,学习方面有惰性,必要的纪律意识没有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