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核心素养之二:勇于探究
(2017-08-01 23:38:27)
标签:
核心素养 |
分类: 远方之北—教育教研 |
上次在汉师附小,因为答辩的需要,强制性地记忆下了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回来后,对该框架体系又做了进一步的研究。最近,打算对每个分支进行解读,加深理解,结合现状,提升运用的灵活性。
勇于探究属于文化底蕴之二科学精神的范畴,《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对该部分做了以下的界定: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等。自然界的许多创新,都是建立在勇于探究的基础上。
据传,木匠之祖鲁班去郊外,被一种带有锯齿的小草割伤,柔软的小草竟然具有如此锋利的作用。他仔细观察小锯齿,然后就发明了锯子,加快了切割的工效。意外的事件,开发出新的工具,这种创新就是建立在探究的基础上。
苹果落地,砸到了牛顿的头上,发现了万有引力了。苹果掉落在许多人看来,只是一种是自然现象,但是遇见拥有敏锐的观察力的牛顿,他具备勇于探索的勇气,一个重大的学说就产生了。
古古希腊哲学家阿基米德躺在澡盆里洗澡,发现水溢了出来,经过反复的探索,最终推论出浮力定律。
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生病住院,躺在病床闲着无事,观察世界地图,无疑间发现了非洲大陆和南北美洲海岸线弧度相吻合,然后灵光展现,他实地去美洲、非洲考察,发现了两个大陆竟然有相同的化石。两个州之间隔着浩瀚的大西洋,那些动物是怎么跑过去的呢?只有一种可能,非洲大陆和美洲大陆以前是整体连接在一起的。于是,他提出了地球运动的重要学说——大陆漂移学说。
上述是自然科学的范畴,在社会科学的范畴,也要许多勇于探究的事例。据说火腿的发明,就是一次意外的惊喜。相传,抗金名将宗泽在回乡探亲时,父老乡亲们赠送大批当地所产的“两头乌”猪肉。猪肉运到河南,要两三个月,不是都会变质了吗?他把大量硝盐撒在猪肉上,全部腌渍起来。当猪肉运到了目的地,打开船舱一看,雪白的猪肉全都变红了,还散发出一股扑鼻的奇香。烧熟后一尝,比起鲜肉更加浓香诱人、美味可口。当宗泽向宋高宗赵构献上这些煮熟的火红异常的“两头乌”猪肉时,赵构对这美味的、红色的肉赞不绝口,说:“这就是火腿,要不,它怎么会这样火红呢!"于是,“火腿”之名就从此流传开来。
好奇心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思维品质。据说,在远古时代,人类幻想能够像小鸟一样在天空中自由飞翔,逃离地面的狭隘,俯瞰辽阔的世界。就有人用材料制作成巨大的翅膀,绑在胳膊的两边。站在高山之巅,然后朝下飞翔。尽管这种实验夭折失败,但是自由想象的双翼推动了探索精神的进一步提升。最终,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实现了在天空中飞翔的梦想。
想象力的重要性更是如此。比如,征服太空,登上月球,潜入海底,克隆人物,这些奇思妙想在以前只能是空想。可是,每一次的积极探索,都会是向真理的再次进军。从嫦娥奔月、吴刚砍树、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就能看出古代社会对月球的神奇向往。正是因为这些烂漫的想象,才让人类探索自然、宇宙的脚步从不停止。最终,依靠科学技术,我们通过火箭、宇宙飞船等工具,顺利地登上了月球,探索地球之外的星体。《西游记》里记载了孙悟空拔根毫毛,就能变成另外一个孙悟空,这其实就是克隆技术。随着科学的进步,克隆变得不再遥远。
想象力和好奇心是探索求知、社会创造的重要因素。但是,只想不做,只能是空想。只做不想,做的程度也会十分有限。在发挥想象的同时,还能脚踏实地探索,才是解决之道。当下的教学,标准化的教学模式严重禁锢了学生的想象力,没有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反而将他们思维的火花扼杀在摇篮里。课堂教学缺乏民主的氛围,部分教师过于强调师道尊严,导致学生在接受知识过程中只是一个容器,而没有发挥主体的意识。
总之,大胆探索既需要教学理念的转变,也需要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还应该在课堂中鼓励学生的标新立异,为他们的好奇心打开一扇探索的窗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