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批判质疑精神想到的
(2017-07-31 21:33:20)
标签:
核心素养 |
分类: 远方之北—教育教研 |
批判质疑是学生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属于科学精神的板块。就我看来,不仅在科学领域需要深入培养批判质疑能力。在我们人文知识领域,更需要批判质疑。同样,在生活当中,也应该学会批判质疑,尤其是面对主流、时尚,更应该辩证地看待问题,学会独立思考,且不可随波逐流。
俗话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论语》则也指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清代郑板桥说过:“读书好问,不问不得,不妨再三问”。这些名言警句都提示我们,在求学的过程中,批判质疑的重要性。
批判质疑首先是应该是求学必须持有的态度。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只是一味地吸收,不经大脑过滤,那么知识只能是知识,而非转化为能力。就像李杜诗歌一样,大家都觉得脍炙人口,堪称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的两座高峰。但是,清代评论家赵翼却说:“李杜诗篇千年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首诗歌也就明确地表达了文学创作要推陈出新,不能固步自封。
批判质疑是潜入到学习内部的过程,是反刍、咀嚼、吸引之后的再创造。某些知识,在当时的年代,是有价值的,是正确的。可是,随着历史的推移,随着新知识的出现,原有的知识就变得狭隘。批判质疑目的不是简单地否定,而是在其基础上的改良和提升。比如天文界最先提出的是“地球中心说”,后来衍变为“太阳中心说”。每一种学说的出现,都是对前一种学说的颠覆,也是在前一种学说的质疑中推理、验证出来的。故而,科学界的重大学说都需要经历这样的探索状态。比如对地球运动的认识,1912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1960年美国科学家哈里.赫斯提出了海地扩张学说,1968年法国地质学家勒皮雄与麦肯齐、摩根等人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每种学说都有各自的依据。有了科学家们的批判质疑,不盲信权威,不墨守成规,才可能百花齐放,形成百家争鸣的良好氛围,激活学术研究领域不断加大研究力度,向真理进军。
批判质疑有助于扩大学习的半径,有效地拓宽学习面,创建丰富的学习资源库。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除了这个方法,还有更好的方法吗?除了这个知识点外,还能找到与此相关的知识板块吗?众所周知,长城是我国的重要建筑,堪称世界八大奇迹之一。最初修筑目的就是抵御外敌的侵犯。让学生探索归纳,长城在历史上发挥作用了吗?促使学生搜集资料,进行分类整理,最后得出有效的结论,长城作为重要的军事防御工程,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堡垒多数是从内部崩塌的。比如秦始皇的暴政,导致民怨甚怒,最终引发了陈胜、吴广揭竿起义。无数血汗堆积而成的长城看似坚固,实则形同摆设。比如明朝的瓦刺大军挥师南下,在土木堡直接俘虏了当朝的皇帝,长城还是没有起到御敌的作用。崇祯年间,镇守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率兵投降,清兵直接长驱直入,长城又有何作用?纵观历朝历代,清朝是唯一没有大规模修葺长城的朝代。康熙皇帝虽为满族,则却有长远、睿智的政治眼光,他说出:“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漠北蒙古),使之防备朔方(沙俄),较长城更为坚固”。面对大臣提出加固长城的奏折,他当场就答复:“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因,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由一个长城,就引出了这么多相关的历史常识,让学生建立了“长城与边境捍卫”的主题型资源。学生从中获取许多的见解。治国之本,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贵在民心归顺,民富则国强。
批评质疑能够培养思维品质,让学生建立强烈的问题意识。在《教师报》看到一则报道,说中国孩子和外国孩子在课堂上最大的区别就是:中国孩子上完课,都会说所有问题都弄懂了。外国孩子上完课,问题更多了。显然,西方的教育优于我国。提出了更多的问题,说明这节课教师的诱导得法,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才会调动他们的思维,不断提出新的问题。这些问题成为课外学习的起点。学习呈现出一个开放式的状态,打通了从课内到课外的连接通道。
我们的课堂侧重于知识的传授,教学属于指令性。按照预定的的步骤,按部就班,很少考虑动态的生成资源。即便有生成的二次资源,教师也会活生生地拽回来,拉入到设定的范围之内。关注标准化,注重大一统,砍掉标新立异的独特思维。习惯告诉学生:这就是固定的答案。而非引导学生,再去寻找另外一个答案。缺乏批判质疑,最终导致思维禁锢,缺乏创新力。
总之,批判质疑精神是学生的核心素养之一,培养未来社会合格的现代公民,需要在这方面重磅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