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可以从幼儿园开始专门打造么?
(2013-02-14 13:06:28)
标签:
杂谈 |
“伪娘”、“娘娘腔”、“阴盛阳衰”这样的词汇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如何拯救“男孩危机”,上海浦东一幼儿园决定从娃娃抓起该幼儿园特设男生俱乐部,专门打造男孩子。(新闻晨报2月12日)
而同日的新京报报道,北京市教委转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简称《纲要》),该《纲要》要求,“小学高年级开展初步的青春期教育,引导学生进行恰当的异性交往,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异性同伴关系,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等。”这个由教育部制订的《纲要》,是对全国所有中小学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
对比两则消息,不由让一些人感到困惑——幼儿园就专设男生俱乐部,“专门打造男孩子”,会不会过早地进行性别教育,反而不利于孩子今后异性交往呢?类似的疑问,在上海推出高中“男生班”时也不断,不少反对“男生班”者,也担心这会影响高中男生异性交往能力的培养,从而出现心理问题。
我是不赞成将“男生班”将拯救男孩危机联系起来的,同样,假如幼儿园特设男生俱乐部的意图也是“拯救男孩”,那么,可以肯定的是,这起不到什么“拯救男生”的效果,反而可能会出现新的问题。——“男孩危机”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包括是否真存在
从教育角度分析,不管是幼儿园的“男生俱乐部”,还是高中的“男生班”,其实都是为受教育者提供一种教育选择。受教育的个性和需求是不同的,但我国教育的严重问题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都只有“知识教育”,没有做人的教育,包括公民教育、心理教育;另外,对学生都是用一个模式要求、一个标准评价,于是所有学校千校一面、所有学生千生一面,没有个性、兴趣和特点,要说危机,这是最大的危机——不但男生存在,女生也存在。在这种情况下,“男生俱乐部”和“男生班”的价值在于对受教育者进行符合他们个性需求的个性化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因材施教。
这应该是幼儿园或中小学推出男生俱乐部、“男生班”的立足点。为此,从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和多元化需求出发,学校应该有男校、女校、混合校各种类型,校内也应该有“男生俱乐部”、“女生俱乐部”,“混合俱乐部”,与此同时,应该把选择进哪类学校、哪类俱乐部的权利交给学生(家长),这样,所谓男校、男生班、男生俱乐部,只是为适合这种教育方式的男生提供最适合他们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发展他们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兴趣。
其实,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关键也在于尊重每个学生个体,不能把学生概念化、模式化,把学生当成学习的工具,育分不育人。只要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性别教育、异性交往等问题并不是什么难题。于是真正的问题是:我国的教育管理和评价体系,是否为学校推行个性化教育,以及受教育者根据自己的个性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提供足够的空间?这就要求改革学校管理制度,给予学校(幼儿园)充分的办学自主权,改革升学考试制度,给予受教育者充分的选择学校的权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