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连日来,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教授李侠在科学网发表的博文《中国科学精英老龄化太严重!》引发科学界学者的持续热议。根据“两院”官网数据统计,现任“两院”院士年龄主要集中在70-89岁之间,40-49岁院士比例很低。年龄在70-79岁之间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占全部709名院士的四成以上,而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平均年龄就高达74.3岁。(东方早报2月15日)
事实上,院士老龄化问题,早已引起两院的重视,近年来两院公布新当选院士时,都把“年轻化”作为一个“亮点”,2009年,新当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平均年龄54.1岁,比2001年降了6岁。新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平均年龄56.2岁,比2001年降了近7岁。而2011年,新当选的51名中科院院士平均年龄52.6岁,据称为院士增选规范化以来最年轻的一次。而新当选的54名工程院院士中,最年轻的为46岁,60岁(含)以下的38人,占70.4%,相比上一次2009年增选的66.7%,比例又有增长。但是,由于“历史原因”,这并没有改变整体“老龄化”的现实。
其实,如果院士只是荣誉称号,当选院士不享有相应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和学术待遇,尤其是学术待遇,年龄根本不是什么问题,在国外,院士就是荣誉称号,当选者没有任何利益,包括在学术研究中,也和年轻学者一样平等竞争,有的甚至还要自己缴纳会费。而在我国,院士年龄成为一个问题,是因为院士不只是学术荣誉称号,还与相关的利益挂钩。在学术方面,一个人当选院士后,就几乎一直站在学术的最顶端,不但是各种重大学术课题的负责人,还是各种重要学术评审当仁不让的权威,拥有很大的学术权力,这样一来,过了学术创造黄金期的人当选院士,就带来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影响我国学术创造力的提升。——调查显示,38-45岁是一个科学家最具创造力的工作峰值年龄段。
有意思的是,这在学界也有不同的看法,另一种看法是,由于当选院士之后,各种荣誉、利益加身,院士已经无暇进行学术研究,在当选院士之后,通常很难再取得更大的成果,这还不如让年长者当选院士,加之院士本就是荣誉称号,也不能因“年轻化”而忽视荣誉的含量。
这还是因为把院士头衔与利益挂钩,这种利益挂钩,也是近年来院士评审、管理遭遇社会诟病之处,由于当选院士,不但是个人的荣誉,影响到自身的利益,还关系到院士所在机构的荣誉,以及未来获得的课题,在学术评审中的话语权,因此,在院士评审中,出现“公关”、“跑要”等不正常现象,“烟草院士”就是其中一例;当选院士后,院士有着特殊的学术权力,这制造学术的不平等竞争,既影响学术创新,也导致学术风气不正,学术评价时不看能力,而看身份和资历,导致论资排辈盛行。这也是院士老龄化的一方面重要原因。
对此,两院曾反复强调院士是学术荣誉,提醒院士避免参加各种与自己专业无关的评审、鉴定、咨询等活动。科学院还曾要求新当选院士现场集中公开签署承诺书,对履行院士职责、严格自律做出公开郑重承诺。但院士利益化的问题,很难通过院士自律解决。
在目前的院士评审、管理制度之下,要解决院士老龄化、当选院士之后就创新活力不足的问题,有必要建立院士退出机制。按照目前的制度,一人当选院士之后,不管有无学术贡献,都将一直拥有这一头衔,如果只有头衔,问题并不大,问题是,他还拥有最高的学术话语权。随着新当选院士的平均年龄下降,如果没有退出机制,这些院士将在很长时间中一直拥有最高的学术权力,这对整体学术研究是不利的。而建立退出机制,则可以让当选院士也感受到压力。
更重要的是,要推进院士去利益化的改革。只有让院士回归学术荣誉,与各种利益脱钩,才能让院士称号发挥其激励学术创新的作用,而不是适得其反。这不但让两院成为真正的学术共同体,也会带动我国学术管理、评价制度的整体改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