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等孩子上了大学之后再去补体育锻炼”的观念从何而来?

(2012-08-24 07:49:05)
标签:

杂谈

819822日,2012年全国青少年未来之星阳光体育节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举行。此次阳光体育节举办前夕,中国体育代表团刚刚在伦敦奥运会上取得了金牌榜和奖牌榜排名第二的骄人成绩。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青少年体育运动发展水平仍然严重滞后。不少业内人士已有共识,要扭转中国青少年体育运动发展水平落后的局面,也许应该从改变中国社会的体育观念入手。(中国青年报822日)


中国社会的体育观念是什么?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的话比较有代表性,他表示,中国社会的传统观念是赞扬一个人为了事业的成功去牺牲自己的身体健康;另外,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的全面成长是可以分阶段的,孩子在考上好的大学之前,可以先不要体育锻炼,也可以先不要良好的身体素质,等上了大学之后再去补。其实,等孩子上了大学之后再去补体育锻炼,可能已经来不及了,而且,就目前的状况来看,很多孩子上了大学之后,也不可能去补体育锻炼。


王司长的话,有一定的道理,但如果就此开出改变体育观念的“药方”,恐怕就会把精力花在进行社会观念教育,和家长指导上。我国社会的体育观念确实存在严重的偏差,而之所以出现要“事业不要健康”,“要分数不要锻炼”的问题,归根到底,与我国的“分数至上”、“成功至上”的“教育观”、“人才观”有关,而支撑这些观念的,是我国的教育评价制度和人才评价体系。


把体育观念的偏差,推给社会和家长是容易的,但却难以解决本质问题。在笔者看来,家长们认为“孩子在考上好的大学之前,可以先不要体育锻炼”,更多是出于无奈。在当前的中高考制度下,高分必须靠大量的时间、题海战术堆出来。家长们也希望孩子有时间去锻炼,可是,当自己孩子在锻炼时,其他孩子却在培训班、特长班苦读,心理是很不踏实的。尤其在初三和高三关键期,学生们的学习更是“争分夺秒”,到体育场上去锻炼,被认为是浪费宝贵的时间。——身体锻炼好了,考不上好学校有何用?这才是家长们体育观念出现“偏差”的根本原因。


据媒体报道,参加此次论坛的清华大学常务副书记陈旭带来了一个让人担忧的统计数字,清华大学的自主招生,近两年针对学习成绩优异的考生,在复试阶段加入了体质测试:考生自愿报名,如果测试结果达到85分以上的优良标准,可以在总考分中加10分,如果达到75分以上的良好标准,可以加5分。陈旭介绍,但在过去的两年里,体质测试结果达到优良的考生是非常少的。两年里,体质测试达到90分以上优秀标准的只有1个人;优良率(85分以上)只有13.3%2012年数据),不及格率却达到49.2%,也就是说,将近一半的学生体质测试不及格。这个数据可以反映出我们学生的体质状况。 这反映我国学生体质存在严重问题,而进一步的问题是,清华大学为何不可以在自主招生测试中,明确将其作为一项评价指标呢?


在国外大学的招生中,普遍采取多元评价体系,多元评价指标,除了统一的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中学学业成绩、大学面试考察成绩之外,还包括中学综合表现、体育特长表现等。其中,体育运动的表现,所占权重甚至比统一学业水平测试的权重还高。以美国一些名校为例,SAT在多元评价体系中所占权重为25%,即SAT满分获得者可获得25分;而一名在高中参加篮球队,且在高中篮球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可获得40分。这种评价体系,就鼓励中学生多元发展,学科成绩好是人才,音乐好、美术好、体育好也是人才。体育锻炼和学习是同等重要,根本不矛盾的事。就像林书豪,他可以一直打球打到进哈佛,可我国对于这类学生,却完全不同——体育好、成绩不好的学生,去体校去;体育好,成绩也好的学校,放弃体育,把成绩搞得更好。


前不久笔者出国,在多个宾馆,都遇到当地多个学生团队,全是穿着球衣、戴着球帽、皮肤晒得黝黑的中学生,一问,他们在参加体育夏令营。而这个时候,我国的中学生在干什么呢?在专家们开论坛讨论青少年体质问题时,他们正在各类学科培训班上,整个暑假生活,学习的任务比平时还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