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学视频公开课不要昙花一现

(2011-11-12 07:50:47)
标签:

杂谈

前段时间,哈佛等国外名校的公开课在网上受到热捧,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我国教育部门也早有类似“教育资源共享”的计划。从11月9日起,这一计划开始变成了现实,由国内高校参与建设的首批20门“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通过公共网络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11月10日《新京报》)

 

什么时候也能看到中国高水准的网课?这是国外名校网上公开课受到热捧时,社会舆论所关注的。眼下20门国内名校公开课上网,可视为对这一社会关切的回应。但是,要让我国名校的网上公开课,被网上“淘课一族”追捧,而不是昙花一现,更需要长期的建设,踏实的投入。

 

从目前国内名校的网上公开课看,还有着很强的应景意味。这不由让人想到10年我国推出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早在近10年前,我国推出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时,其实就已经有了公开课程的教育理念,这也就是媒体所称的“教育资源共享”计划。教育部确要求,精品课程要使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到2010年,我国建设了4000门国家精品课程,这还不包括各地精品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可是,这么多国家精品课程后来怎么样了?为何网友们热衷国外名校公开课,却不知道国内还有精品课程呢?

 

精品课程的问题在于行政计划推动,导致这成为一项急功近利的政绩工程。很多学校关注申报、获奖,却不关心长远的课程建设,对于课程上网及维护更没有多大兴趣。在最初阶段,确实有精品课程按规定上网,但网上课程的维护、更新跟不上,同时也大多只对校内学生开放,影响力十分有限。

 

国外名校公开课的火爆让教育部门和国内高校坐不住了。可令人遗憾的是,我国有关部门、大学似乎并没有认真反思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还是依旧按照原有的思路,来应对当下出现的国外名校“公开课”热。今年7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公布了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要组织高校建设一批精品视频公开课程。随后,在首批精品视频公开课申报工作中,共有39所“985工程”高校申报了213个公开课选题。经教育部组织专家严格评审,遴选出103个选题。按照计划,未来5年,教育部将按每门15万元至20万元的投入,打造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这和当初的精品课程建设何其相似!看看眼下已有的4000门精品课程,就不难推想那1000门精品视频,会是怎样的“精品”。

 

另外,在国外名校公开课的“冲击”下,国内高校确实加快了课程“上网”的步伐。今年4月,复旦大学推出国内高校首场“网络公开课”;同月,西安交通大学的网络公开课程也正式对外发布……可是,这些公开课却差强人意。有关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1600多人中,94.5%的受访者表示关注国内外公开课。而在各类公开课当中,有43.1%的人选择国外名校公开课,选择国内名校公开课的仅有17.4%。今年4月,复旦大学在网上率先推出的“执拗的低音”系列讲座,截止9月,共有80余名网友参与跟帖,而对比哈佛某些课程,参与量可以过万,这个数字多少有点尴尬。(科学时报2011年9月23日)

 

万事开头难,这种状况,尤其需要大学的坚持不懈,如果目睹这种情况,学校、老师心灰意冷,那么,刚刚启动的网上课程,很快就会陷入沉寂,这是大家所不希望看到的局面。大学和老师,应该针对网络公开课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再就是,从课堂规律看,教学追求的不是轰动效应和点击率,不同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如果都用点击率排行,就会导致课堂教学娱乐化,工科的公开课,就远不及人文社会科学的公开课,观察国外名校公开课,点击率很高的也就那么几门。很多一个系列的课程,坚持看完的网友只是少数。

 

从根本上说,我国大学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行政计划管理思维,回归教育本位和学术本位,只有这样,才可能把教师的精力引导向真正的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而不是追求眼下的成果、利益。另外,网络公开课,其实就是现实课堂的反映,离开了现实的课程建设,想快速“打造”出高水准的网络公开课,只是缘木求鱼,这与此前精品课程建设的结果会是一样。当大学普遍重视人才培养,何求没有精品课程,又何求名校公开课不受到网友的追捧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