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汉字做法本身需要规范
(2009-08-23 08:46:03)
标签:
杂谈 |
教育部日前就《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琴”、“亲”、“魅”等44个汉字的字形拟进行调整。公示期间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
21日,《通用规范汉字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师大教授王宁等,在新华网与网民进行在线交流。他们认为,《通用规范汉字表》调整44字字形是调整印刷宋体字,不是另搞一套,根据调查数据显示,67%的公众表示赞成,约6%的公众表示反对。可是,新浪网对汉字整形专门开通了“你是否支持教育部拟调整44个汉字写法”网上调查,得到的结果却完全相反,九成以上的网友持反对意见,认为是“穷折腾”。
更有意思的是,王宁教授强调说,一个字改还是不改并不是以多数投票为主,而要看它合理不合理,要看它有没有道理。同时,他也希望公众能够提供关于字理方面(不是纯粹的科学字理)包括使用方面更多的情况,以及更多更具建设性的意见,以便下一步修改时做到既科学又好用。既然“一个字改还是不改并不是以多数投票为主”,那么,为何专家们还主动提供调查数据,以示多数公众支持呢?
在笔者看来,上述官方和民间完全相左的“民调”,以及专家难以自洽的解释,恰恰表明,规范汉字不能是少数几个专家说了算,而应该广泛听取意见,因为汉字字形的调整,关乎的不仅仅是汉字本身的“美观”、符合“字理”,更涉及各方利益。目前规范汉字这一做法,本身需要规范。
专家们一直声称,规范汉字,调整字形,并不影响大家的生活,从书写与阅读角度,确实如此,有多少人一笔笔写字、识字呢?但是,如果汉字已经变形,那么,所有印刷品、出版物,都得修改,否则,规范的权威价值与意义就得打上问号。据此,有人算了一笔“规范”成本账,44个字“整形”后,字典、课本、招牌......都要重新修改,花费可能是几十亿甚至上百亿!这么大的一笔成本,谁来承担?拿教材来说,教育部门一直倡导循环使用教材,可是,汉字字形一变,所有教材得全部重新印刷,何来循环使用一说?无论是政府出钱(涉及城市的道路、标牌),企业出资(本身的形象识别系统、广告宣传,比如某个琴行、某个亲水花园、某个魅力咖吧),还是老百姓买单(字典、教材等),都会影响老百姓的生活——怎么说没有影响呢?
其实,比规范汉字更严重的问题是,规范汉字的不规范使用、书写,对于已经“定形”的汉字,乱用、乱写的情况并不鲜见,对此,谁来进行规范?比如,随意增减笔画, “污染”的“染”经常有人在“九”中加上一点,“茂盛”的“茂”下面多加一点;还比如,广告中的滥用谐音,几成文字污染,如卖沙发的写成“坐想(享)其成”,卖饮料的写成“饮(引)以为荣”,卖蚊香的写成“默默无蚊(闻)”,卖衣服的写成“换(焕)然一新”,这些问题早已被语言文字专家指出,可这些广告语至今仍随处可见。这44个汉字整形之后,如果教材不改、门牌不改、学生作业不改,那么,规范字的不规范使用问题,不就更严重?从专家认为汉字变形不影响生活的解释分析,专家们其实没有对规范字的规范使用进行深入思考,所以,也就没有想到规范还有成本问题。
单从“字理”上说,对一些汉字进行变形,可能是合理的,可是,规范汉字的规范使用,必然有“推广”与“规范”成本,在进行变形决策时,这是比“整形”更重要的事,如果要花上百亿元去为44个汉字的美容付出代价,这代价是不是太高了?
只有慎重地全面分析、评估调整汉字字形的必要性、可行性,才能使汉字的规范,得到更广泛的支持。笔者所担心的是,冒然对汉字“整形”,将加剧汉字使用的不规范,而不久之后,面对严重的使用不规范,再进行新的“整回原形”,这就会让汉字美容最终成了汉字毁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