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 “早入学剖腹产”看望子成龙焦虑

(2009-08-24 06:30:11)
标签:

杂谈

重庆市新桥医院、西南医院、重医、妇幼保健院等各大医院的产科近日都出现了预产期在9月份的准妈妈剖腹产“早生”的小高峰。很多准妈妈提及“剖腹产”一事都表示,这是考虑到孩子入学方便而采取的无奈之举。(半岛晨报8月21日)

 

这并不是今年才发生的新闻,多年以前,我国各地就有年轻父母为让孩子能早一点上学,而采取各种措施,包括剖腹产、改出生日期等等。因为按照《义务教育法》规定,年满六周岁的儿童,方可入小学,那些9月出生的孩子,“仅仅”比其他孩子小一天,或一个月,就不能进小学学习,父母觉得读书白白晚了一年,十分不划算。

 

有一些学者,据此提出对《义务教育法》的修改意见,认为没有必要把孩子上学的时间,“一刀切”定在6周岁,可实行弹性上学年龄限制,有的孩子可能只有5岁,但各方面表现比较成熟,完全可以入学,没必要让他继续在幼儿园再呆一年。这当然是可以探讨的话题,但是,从为了让孩子不晚其他孩子一年读书而剖腹产的疯狂举动之中,更可看到家长望子早成龙的渴望——对孩子的教育,真是“只争朝夕”。

 

家长的这种疯狂行动,还表现在戒网瘾焦虑之中。我国青少年的“网瘾”为何多?家长为何对“网瘾”这般焦虑,甚至愿意采取暴力(或委托机构采取暴力)手段戒除孩子的网瘾?都与这种“只争朝夕”的教子观念有关。

 

不少家庭,从孩子上小学起(甚至从上幼儿园起),就给孩子做了全面的“成才安排”,孩子的所有时间,除了吃喝拉撒之外,全部交给了学校老师和家长,陷入没完没了的作业、培训班、特长班,以及毫无兴趣的兴趣班之中,媒体的报道与教育机构的调查,一次次显示,现在的孩子睡眠严重不足,完全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有的孩子整个双休日要上五六个培训班。老师和家长都希望把孩子打造为“学习超人”,根本没有思考怎样给孩子课余时间,让孩子自己去玩耍。

 

对照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超人”要求,青少年的大面积“网瘾”几乎不可避免。就如看到孩子与异性交谈,老师、家长的神经就高度紧张,学校要出台“校规”,变态地要求男生女生交谈必须有第三者在场,必须在公开场合,男生吃女生送的一个苹果就要被开除;家长要去翻孩子的书包,偷看孩子的日记、短信,以及连孩子对中考、高考科目之外的知识感兴趣也要被父母遏止一样,孩子在一天之内居然有一两个小时时间不看书、不做作业,这是家长所无法容忍、也是万分担忧的——一天两个小时不学习,你怎么与其他孩子竞争?想当初,为了让你能早一点上学,妈妈可是做了“剖腹产”,你怎么能这样浪费时间呢?——如若孩子有一段时间,不听父母之命,要在网上“泡上”一两小时,家长就可能认定孩子已经染上“网瘾”,进而,想尽一切办法让其“戒除网瘾”:要是一直这样花时间在网上,学业肯定落后,那还有什么前途可言?

 

就这样,正常的上网,极有可能被误解为“网瘾”,接着父母兴师动众的戒网行动,可能导致孩子真正染上“网瘾”。为了不让孩子接触网络,在网络上分散任何一丝学习时间,很多家庭没有购买计算机;还有的学校老师、家长发动同学间互相监督,离开校门,就直回家门。老师们、家长们以为这样的教育,会让孩子全力以赴学习,考上名牌大学。可事与愿违,孩子对老师和家长的“好心”普遍不领情,师生关系、家庭关系,在紧张中走向冷漠,有的孩子不满学校、家庭完全不尊重自己的权利,产生强烈的逆反情绪,开始逃夜、混迹社会网吧。

 

就连机器也要有停工、维护的时间,我们的老师和家长,怎忍心让孩子连轴转?只关注知识教育,并采取反复强化训练的方式,提高孩子的“知识”记忆熟练程度,这种“只争朝夕”的教育,扼杀了孩子的个性、兴趣与人格发展。那些赶着剖腹产让孩子早上学的父母,需要明白一个现实:即便你的孩子22岁顺利从名牌大学毕业,他也可能成为每年几百万毕业即失业大学毕业生中的一员,可能由于个性、人格缺陷,而成为“啃老族”。

 

尊重孩子的权利、尊重教育的规律,给孩子成长以时间和空间,远比对孩子进行过早的高强度“知识训练”更重要,前者收获的是真正的人才,而后者制造的只是学习机器与工具。如果每个父母(包括其他监护人),每天能有一两小时时间,与孩子一起游戏、活动,假期中能让孩子有一段集中时间属于他自己安排,允许孩子去做一些与升学无关的“无用功”,看似孩子的学习时间减少、“荒废”了宝贵的学习时间、学习进度变慢,可是,在这种“慢教育”中,人生发展的基础——个性、兴趣、人格得以构建,这才是受用终身的财富。

 

不得不说的是,家长自身也有诸多无奈,在现实社会教育观、人才观的夹击之下,他们不得已做出逼迫孩子早学习、高强度学习的选择,所以,让家长“慢下来”,有心情关注孩子的点滴成长,还需要基本教育制度、用人制度的改革,让整个社会有新的教育观与人才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