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辍学率反弹缘于决策脱离实际

(2009-08-19 12:39:13)
标签:

杂谈

最新一期《求是》杂志发表东北师大农村教育研究所于2008年对甘肃等8省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情况进行的调研。结果表明,部分地区由于布局调整失当,辍学率出现反弹,没有实现预期目标。教育费用骤增,家庭难以支撑,撤点并校加重了农民的负担等成为主要原因。(8月17日中国新闻网)

 

这一调研结果揭示的农村中小学发展问题,令人担忧。但是,在笔者看来,这一“迟到”的调研,却很难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大局”产生影响,因为“大局”已定——根据教育部前不久发布的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小学学校至少自1993年以来一直减少,这15年间我国小学学校已由69.67万所锐减到去年的30.09万所,锐减了56.8%。这就是各地撤点并校的直接结果,可以想见,要把已经撤掉的中小学重新恢复,其难度,远远大于当初撤掉一所学校。

 

客观上说,有的“撤点并校”是当地政府根据生源情况,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做出的合理决策。但事实上,早在各地进行撤点并校时,反对声就一直没有停息,而反对的意见,就包括撤点并校之后,农村孩子大都得寄宿,这不符合小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同时增加家庭负担;不住读的学生,每天得赶很远的路上学,有诸多安全隐患,或者得在学校附近租借房屋,专人照料;再就是并校之后,老校舍闲置,而新校人满为患,教育质量可能进一步下降。

 

撤点并校之所以不顾学生及其家庭的实际,迅猛推进,一哄而上,最关键的原因是,教育决策权完全掌握在政府部门手中。在当地政府部门看来,随着当地生源的减少,撤掉一些学校,是一件十分“有利”的事:可以清退一些学校的代课教师,可以减少开办多所小学的运营费,进而可以大幅度减少对教育的投入。这种办教育思维,根本不是从当地长远发展着手考虑,完全抛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理念,不积极履行法律所规定的教育投入责任,不尊重教育规律,更无视受教育者的权利。

 

政府部门其实应该想到,撤校并点的一大恶果,就是由于上学不便、负担加重而导致辍学率回潮,而为了治理辍学问题,必然又花大量精力去做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工作(除非在这方面造假)。这就是“错误决策、产生严重后果、再想办法弥补”的恶性循环。要防止这种恶性循环反复上演,根本在于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与民主。在进行决策时,应广泛进行调查、听取学校、教师、家长与学生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制订的教育方案,还应提交当地人大讨论、听证、审议。更重要的是,政府部门应该对教育发展进行反思,探索建立科学、民主的教育决策机制,以服务于教育的健康发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