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毕业生农村任教计划应再周详些
(2008-12-08 08:09:16)
标签:
杂谈 |
教育部近日加紧与有关部门磋商,连续出台政策,保障2009届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其中包括力争招募10万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今后各地农村学校教师岗位出现空岗空编,必须优先录用农村教师特岗计划服务期满的毕业生。(北京日报2月7日)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 ,由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中央编办联合组织,始于2006年,主要为 “两基”攻坚县、少数民族县农村师资注入新鲜血液。特设岗位教师聘期3年,连续实施5年,中央财政按人均年18960元的标准(2007年标准)安排工资性专项资金,人事、编制部门提供特别编制并有相关性政策支持。
这项计划实施的第一年,招募了1.6万余名大学毕业生到西部260多个县的2850多所农村学校任教,之后,2007年,近17000名大学毕业生踏上了“两基”攻坚县农村校的讲台。“特岗计划”实施前两年,共完成3.27万名特岗教师的招聘工作。
结合以上数据,再来看教育部新推出的“10万大学毕业生农村任教计划”,就不免担忧,其一,农村学校是否能给大学毕业生提供合适的就业岗位?其二,三年计划结束时,这些大学生的进一步出路何在?
对于第一个问题,教育部的打算是,进一步扩大农村教师特岗计划这一国家项目,与此同时推动地方实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此前有消息称,今年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将招募约3万名高校毕业生到西部“两基”攻坚县县以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那么,要求地方实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的规模将达到7万。国家计划的3万规模接近2006-2007年的总和,而地方计划的7万规模是国家计划的2倍多。地方是否有资金来支持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姑且不论,其在国家计划之外,怎样根据农村教师岗位的编制,来接纳这么多的大学生,将是一道难题。如果这些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教,但却无法发挥作用,虽然他们解决了一时的就业工作,但可能面临资金浪费和人才浪费的双重问题。
对于第二个问题,教育部规定,今后农村学校教师岗位出现空岗空编时,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优先录用特岗计划服务期满毕业生。这条规定适合于完成“特岗计划服务期”想继续从教的大学毕业生。但是,如果三年以后,就业情况并没有好转,这10万大学生都愿意继续任教,农村有那么多的教师岗位空岗空编吗?面临再次就业的他们可能前途未卜——今年8月,《中国新闻周刊》报道了广西天等县一群志愿者的故事,他们是加入国家“西部计划”的大学生志愿者。他们到西部的本来目的,是为了发挥专长为西部提供智力支援,但是,在天等县,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成了机关文秘人员,“扫地、端茶送水和跑腿”,甚至“帮忙洗碗筷、切菜”;他们拿出自己的补贴想搞助学,却惹人非议;他们想凭借优惠政策保障就业,却不知道政策还悬在半空中——当地团委工作人员说,“各地和各高校对西部计划确实重视不够,上头抛下来的政策没人接应,悬在半空中”。今年将就业的34位志愿者里,除4个选调生,3个当老师,2个进企业,1个做村官,还有20余位前途未卜。这些志愿者感觉自己的人生被“撂了荒”。
当然,所有“农村教师特岗计划”者,都愿意继续留在农村,那对于逐步解决农村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来说,是十分有益的。问题还可能有另一面,如果有不少大学毕业生,把参与“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当作当前就业难的避风港——对于10万之众的规模来说,这种情况很难避免——他们本身并没有在农村从教的规划,也没有把当教师作为事业的理想,只是等到三年之后,或考研,或再就业,那么,他们并不会在农村学校安心从教,而会在三年之后选择离开,成为农村学校匆匆的过客。
大学生到农村任教,由此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这是发展农村教育的重要途径。但是,实现这一途径,必须基于提高农村教师职业本身的吸引力,以及大学生针对农村教师职业的理性选择。本来,靠“特岗计划”政策来吸引大学生到农村任教,已是农村教师职业不具备吸引力的表现,需要通过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建立长效机制来解决农村教师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而现在,政府部门再把农村任教作为解决大学生就业的蓄水池,而大学生把去农村任教作为就业避风港,都将异化农村任教的意义,影响农村学校师资力量建设的长效机制建设。
事实上,在当前就业困难中,政府对农村学校教师切实实行不低于公务员待遇的法律规定,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农村学校完全可以以提高教师待遇的方式到大学生中进行招聘,这种“市场牵引”比政府计划推动将更有效:农村学校会从长远来考虑对大学生人才的使用,而不会让其闲置,也不会担心其成为过客,大学生也会从长远来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认真在农村从教。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