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蚊帐与鸡蛋
(2008-09-02 10:33:32)
标签:
杂谈 |
4年级的小学生,有超过90%的孩子无法熟练地削完一只苹果,有的把苹果当铅笔削,还有的把苹果削成了一只扁扁的小土豆。这一幕发生在成都某小学的一堂“削苹果”活动课上。
18岁的大学新生,在同学的帮助下,和蚊帐搏斗了20多分钟,终于把蚊帐支起。这是重庆某大学新生报到时,记者捕捉到的一个“细节”。
以上发生在大学生与小学生中的故事,传递到受众的耳朵里,引来万千感慨——学生这样的自理能力,实在令人忧虑,于是呼吁家庭与学校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
我把这事告诉一位在企业里工作的朋友,他反过来告诉我一个故事:在一次公司同事聚会上,一个来自美国的同事拿着鸡蛋不知怎么处理,最后只有交给中国同事,然后他好奇地看着中国同事熟练地把鸡蛋壳打破,把蛋清和蛋黄倒进碗中。“也许你会认为他的生活自理能力很差,连一个鸡蛋也不会打。但我知道他其实是一个自理能力很强的人。只是他们在家里基本上都是用现成的蛋制品,而不是直接处理鸡蛋。”
这些话引起了我的思考。今天,我们谈起自理能力,往往会想到煮饭、洗衣、做家务。有的小学布置给孩子的暑假作业是,回家买一次菜、做一顿饭;有的地方在中学通用技术课上,教学生修马桶。
可是,在这样的自理能力培养中,大家却忽视了另一个问题:是我们要培养学生自理能力,还是学生自己需要自理能力?如果学生自己明确地意识到,自己是这个社会独立的个体,需要自立于社会,那么,自理能力便是他们自身迫切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而缺乏自立意识教育下的自理能力培养,只能算是一种自理技能灌输。你教他什么技能,他可能关注什么技能;你不教他某种技能,他就不学习某种技能。
会削苹果,并不意味着小学四年级学生自理能力就很强,也许他只是恰巧掌握了这种削苹果的技巧;不会挂蚊帐,也并不意味着这个大学生自理能力就很弱,也许他家里可能从来就没挂过蚊帐,这正如那位美国朋友不会打鸡蛋,是他从来没有这种生活经历。自理的技能,是很容易学会与掌握的,而自立的精神,才是培养学生的关键。有了自立精神,自理根本不成为问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