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赢了就有精神,输了就没精神?

(2008-08-24 17:01:05)
标签:

杂谈

直到今天,奥运会各项赛事已经落幕,以我个人近视的眼光看,凭不怎么好的记忆回忆,都丝毫看不出,也想不出,在半决赛中输给巴西的女排,怎么就没有了精神,而在三四名争斗中,获得一块铜牌的女排,又找回了之前丢失的精神。

 

赢了就有精神,是拼搏的精神带来了胜利;输了就没就精神,是想赢怕输的包袱和没有过硬的意志品质,导致最终败北。这是评论家们一贯的逻辑,于是乎,胜者不但可以品尝金牌的荣光,而且,可以推举为道德楷模,败者不但要品尝失败的痛苦,还要在精神风貌上背上枷锁。

 

在这方面,谢亚龙是典范。他批评奥运女足是“三无”产品,其中之一,就是要精神没精神。什么是精神?谢亚龙可能自己也没搞明白。如果有精神,有担当,有风骨,他首先应该认定自己的这种行为,就是标准的“三无”产品特性。

 

给比赛的胜负,再赋予精神与道德的含义,对运动员来说,是很不道德的。他必须背负着比出精神、比出风格的压力,背负着很多体育比赛之外的东西,去比赛,去争取胜利,最终,极有可能在压力之中,输了比赛,输得自己“没有了精神”。而且,也是极其不公正的,所有在场上的运动员,不管他们是否获得奖牌,登上领奖台,是否取得大家期望中的成绩,他们其实都同样努力、同样付出、同样拼搏——在奥运的赛场上,谁会主动放弃?谁会打着瞌睡去比赛?

 

以以上的标准来评价“有无精神”,那个倒霉的埃蒙特,可能是最没有精神的,四年前,他没精神地把子弹打到了别人的靶上,四年后,又只打出4.4环,把冠军“拱手相让”。可是,能从四年前的梦魇中走出来,这或许就是最大的精神。还有那些在最后关头被对手逆转的、在关键球处理上失分的,都是比较没精神……

 

在运动场上,输赢往往与技术、实力、运气有关,而多与道德、精神无关。技不如人的输、出现失误的输、运气不佳的输,是正常的输,输了,应从技术、实力上分析原因(技术、实力的背后,是训练的强度、难度、科学性),而不是从精神上找问题,问他们责任心强不强、意志力坚不坚。这种找问题的方式,不是阿Q般的精神胜利,就是精神万能的唯心主义。

 

在运动场上,真正有关道德与精神的,是打人、骂人、不尊重规则、服药丑闻,简单地说,就是没有竞技体育的道德,没有奥林匹克的精神。这才是真没精神。

 

我宁可这样理解,大家想表达的,其实是心理素质不过硬,只不过不科学地把心理问题,上升为精神问题。但这种不科学的上升,非但对用科学的手段解决心理问题不利,还有可能进一步增加运动员的心理问题。接下来的奥运总结,会不会精神的归精神,心理的归心理,技术的归技术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