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教育应务求实效
(2008-08-26 08:06:06)
标签:
杂谈 |
汶川大地震内容被收入语文新教材中,修订后的上海初三语文新教材第三单元的主题定为“面对灾难”,其中收录的4篇文章内容都是关于地震、战争、沉船等各种灾难,旨在教会学生如何直面灾难。新学期开学,迈入初中毕业年级的九年级新生将全面使用二期课改新教材。
早前笔者曾写过一篇文章,分析震灾如何进教材,因此,对于上海语文新教材中,编入有关震灾的内容,第一感觉是此举十分及时。但是,分析上海语文教材所编的内容,仍觉有些遗憾。
据报道,在新修订的语文教材中,编者要求学生收集关于“汶川大地震”的公益广告,表明自己的决心,为经历着灾难的人们送去一份关爱与信心。在笔者看来,这更属于品德教育范畴,而非与地震灾难相关的公民教育、生命教育。前者虽然也十分重要,但是,进行灾难教育的用意,应在于让学生了解灾难,从灾难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学会在灾难中实施自救,并救助他人,明白在灾难中每个公民应有的权利与责任。
客观上说,让学生收集公益广告,诸如“我们都是汶川人”,“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以及让学生写一篇文章,给地震灾难中的人们送去爱、鼓励他们勇敢面对生活,这些教育形式,都比较陈旧,在抗震救灾中,公益广告、感人的话,学生们在报纸、电视、网络上几乎天天见,在教材中“温习”这些,只能让学生们对灾难的认识,最终停留在舍己救人、英雄主义和“献爱心”、“决心书”上。
当然,也许有人会说,语文教材,能做的也只能是通过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培养学生面对灾难的情感,那么,对于灾难,就不能用文学作品(论文、说明文、杂文),对其进行反思,对防患灾难的技能进行介绍,对面对灾难的态度进行辨析么?在灾难反思、技能介绍、态度辨析中,学生们的灾难意识,才能逐渐确立。
灾难教育进教材,这是很好的事。把好事做好,一要戒形式主义,不能仅仅追求在教材中有震灾的内容,而应系统思考,怎样的教育形式与教育内容,才能起到灾难教育的实际效果,当然,其前提是,教育者要知道灾难教育的用意所在,编写教材时,要有充分论证、吸收各方意见的环节。二要注意教材与生活的融合,长期以来的教育模式,把学习集中在知识教育上,如果学生记住了书面的灾难“知识”,懂得了面对灾难的各种大道理,但是,却在现实中,没有任何应对灾难的技能训练,学校也无具体保障设备,他们同样难以形成面对灾难的意识与能力,这样的灾难教育,从根本上说,是空洞与无效的。
上海的语文教材重视灾难教育,想必会在全国范围内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其他地方、其他学科的教材,都有可能逐渐关注灾难教育。因此,笔者希望,在灾难教育中,能真正立足应对灾难,改变过去的传统教育方式,设计更合理、更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真正培养学生的灾难意识以及面对灾难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