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免费教育为何成为专门针对贫困生的教育?

(2007-05-25 11:17:12)
 近来有一些家长向我咨询高考志愿填报。谈及今年新实施的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一个家长很是郁闷:我孩子特别喜欢师范教育,可是我们却不敢报!这会让人误会,我们家穷,是为了那几万元才去读免费教育的。
 
我后来向很多人了解,才发现,类似这样的观点,不是个别家长和学生有。甚至包括高校老师在内,也几乎是这样的共识:报考免费师范教育,是穷孩子的事儿。更进一步的意思是,免费教育已经打上了贫困的标签。
 

如果回想“两会”宣布实行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时大家对这一政策的高度评价——向全社会发出了“尊师重教”的信号——那么,我们不由得思考,是什么原因,让这一政策在执行之初,就已经变调走形,就在偏离政策制定的初衷。

 

毫无疑问,免费教育,有着帮困助学的意味。对于贫困家庭来说,四年五万元的大学学习生活费用,毕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一些贫困家庭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完成大学学业。但是,帮困助学显然不是免费师范生教育的全部,免费师范生教育的更大意义应在于,为基层和农村义务教育输送一批优质师资,从而改变义务教育严重不均衡的事实。我认为,选择免费师范教育的,有两类人,一是家庭比较贫困的学生,二是对教育事业比较热爱希望做老师的学生——免费师范教育要做的一项工作,就是激励更多人有这样的爱教育之心。

 

为何大家会把免费教育不约而同理解为专门针对贫困生的教育呢?

 

一是过分强调免费教育的帮困助学性质。几乎从这一政策一推出起,有关的舆论,就围绕免费的额度做文章,这种舆论,渐渐就成为“贫困生才读师范教育”。其实,在此政策之前,有一批学生就因为热爱师范而选择师范教育,而且,国家推出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同时,还拿出200亿元帮困助学,很显然,“帮困助学”不应是免费师范教育的主旨。

 

二是试点对象的选择以及服务义务的制订未经过充分调研与论证。也是从这一政策推出起,关于应该选择哪些学校进行试点,以及应该如何制订合理的服务义务,就争议不休。不少人士反对在生源较好的部属师范院校进行试点,因为这些学校的学生的就业期望很高,过去几年到中小学师范教育领域的很少。在争议之中,家长和学生的判断是,优秀的学生是不会选择免费师范教育的,因为对应的“服务承诺”——毕业后从事中小学教育10年以上。到城镇学校工作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应先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服务两年——让人觉得免费师范教育不是“馅饼”而是“陷阱”。

 

三是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形象、地位的持续下降。一些人之所以把10年从教认为是“陷阱”,显然是社会“师道不尊”的真实展现——在他们心目中,从事农村、乡镇中小学教育,是地位低下,没有前途,没有发展空间的。很显然,“尊师重教”的征途还十分漫长。免费师范教育制度,会给农村中小学教育输送去一些新鲜血液,但是,农村教育自己的造血机制更重要,如果农村教育模式不改变,依旧是升学教育模式,依旧是以把人才输送出农村为荣,如果农村、乡镇中小学教师的待遇不切实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条件依旧艰苦,那么,农村教育将无法“造血”,教师行业的职业形象也无法得以重塑。

 

政策目标的不清晰,政策制订的仓促、教师行业形象的低下,导致了政策执行的偏差和走调。可以预计,当第一批免费师范生进入大学校园,这些学生在校园中所面对的眼光会是如何,他们在这样的眼光下,又怎能有崇高的教育理想。如果制订政策时,目标明确些、论证充分些、配套周密些,那么,这样的问题,或许可以有效避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