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还有多少问题等着免费师范生政策

(2007-05-25 07:58:53)
 

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自今年两会宣布实施以来,有关议论就一直没有停过。最近,随着具体实施方案的出台,以及高考即将到来,对于这一政策的关注日益高涨。

 

分析此间的报道与议论,发现对于这一政策,有人说是“馅饼”,有人则说是“陷阱”;有人说是师范教育发展的好机会将吸引优秀人才投身教育事业,有人则说会严重影响师范教育将导致优秀生源的流失;有人认为这给了就业困境中的学生至少10年的铁饭碗保障,有人则说10年从教的要求是教育部门的一厢情愿是让学生服役;有人说这是发出尊师重教的信号,而有人则直言这只是针对穷人的政策……总之,可谓毁誉参半。

 

一项政策推出,由于将涉及各方利益的调整,因此引来不同的议论,是十分正常的。问题是,这一政策,在推出之前,是否进行了广泛调研,是否广泛听取了意见,是否明了究竟将达到怎样的目的。

 

从眼下的情形看,政策制订者并没有做这样的调研、这样的调查,他们按照自己的思维逻辑在设计政策,并想当然地认为这样的政策能达到预期目的——他们认为,免费师范生政策,对于农村地区贫困家庭学生、城镇贫困家庭孩子有着很大吸引力,为了四年五万元的学习生活费用全免,他们也乐意接受政府给他们提出的要求,在县以下地区中小学工作两年,在教师队伍中稳定10年,更何况现在的就业形势这么艰难,政府事实上还“承诺”了给他们的就业岗位。

 

政策制订者的思维,其实就是目前“馅饼说”、“师范教育机遇说”、“就业保障说”。诚然,对于贫困家庭孩子来说,全免学费自然是很大的诱惑;对于上大学机会而言,免费师范教育肯定能吸引一些学生的眼光;对于30%毕业生无法就业的就业形势,有一份有保障的工作确实也不错。但是,这一切要发挥作用,必须满足以下条件:一是贫困生的就业期望较低——我们不能说从事教育事业就不好,但现实中的中小学教师职业,尤其是农村、乡镇的教师职业并不受大学生欢迎是客观事实;二是贫困生本身热爱教育事业——如果一个学生十分热爱师范教育,免费不过是“锦上添花”,义务服务那根本不在话下。

 

从目前实行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的六所部属师范院校的现实情况看,这两个条件,其实都不满足。据毕业生就业数据,这些高校的毕业生,毕业后从事师范教育的比例甚低,北京师范大学有关领导就曾明确表示,北京师范大学三分之一毕业生出国,三分之一考研,其余三分之一就业,也很少去到师范教育领域。这表明,这些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期望并不低,而对师范教育的热爱,也非政府部门所设想的那般。

 

如果能回到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出台前的阶段——我知道,这样的过程不可逆转——我建议,有关部门必须就以上两个“条件”进行调研,并加以充分考虑,将其作为政策制定的出发点。要调研不同成绩的贫困学生可能有的就业期望——根据人才市场规律,个人能力与素质越高,就业期望往往越高;要调研当前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真实评价、师范行业在人才市场有多大吸引力——他们中有多少对教师职业给予正面评价,有多少愿意从事教育事业。这样的调研,可以得到,对于哪些贫困学生进行免费师范教育,最有吸引力,效果最好。

 

依我自己的调查,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首先不应该选择6所部属院校,因为这6所院校招收的学生,成绩大多居于当地高校的中上甚至上游,这些学生的就业期望往往偏高,很少有从事基层师范教育的兴趣。如今之所以存在“陷阱说”、“教育质量下降说”、“就业服役说”,就在于选择试点的学校不对,由此被认为好学生报考免费师范生是遭遇“陷阱”;好学生不太会选择免费师范生教育;即便他们选择免费师范教育,今后从事师范教育也不安心;等等。其次,根本没有依据表明优秀学生接受免费师范教育,能接受怎样的“义务”要求,为什么是两年服务基层,为什么要确定10年在师范行业?这些有调查研究吗?要知道,这样的“义务”要求,对政策的执行效果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基于以上“两个条件”的调研,我认为,最合适的做法可能是,选择中西部的师范类高校进行试点。因为,选择这些学校免费师范教育的学生,大学人才培养目标会与生源情况吻合,学生就业期望会更接近于基层中小学教育,无论对于大学学业规划,或者对于今后的职业发展规划,都不会遇到眼下如此多的障碍。另外,恕我直言,在教育战线工作10年,与其说是要求免费师范生,还不如说是政策制订者安慰自己,因为他们希望自己的政策能为中小学教育稳定一批优秀师资,但大家其实都知道,稳定师资的,不是外在约束,而在于树立教育的形象,树立教师的地位,把师范行业做好,把尊师重教真正落到实处。

 

可以推断,由于我们制定眼下的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没有经过充分调研、调查的过程,很多的后续问题会随之出现,第一批免费师范生的招生、培养、管理、就业、职业发展,都存在诸多不可预料的变数,甚至可能导致政策目的面目全非。事实上,我们已经有太多政策遭遇这样的过程,但似乎每次均没引起关注。

 

在政策制定前,就让“馅饼说”与 “陷阱说”辩论、让“师范教育机遇说”与 “教育质量下降说”交锋、让“就业保障说”与“就业服役说”较量——我发现,我们只能在政策出台后“议论”,而对政策的“议论”,与政策的推行,几乎是平行不相交的——那么,由此推出的政策方案,可操性就越强,政策起到效果的可能性就越大。不独免费师范教育政策如此,诸多关乎民生的政策,均应如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