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家机关为何成为就业歧视的“带头大哥”?

(2007-05-29 21:16:50)
由中国政法大学宪政研究所就中国就业歧视的现状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5.9%的被访者认为公务员招录和职业中存在差别对待。在公务员招聘中,被认为受排斥的情况依次是:学历低(45%),外地户口(43%),残疾(40.9%)和健康原因(40.7%)。研究者发现,国家机关在就业歧视中起了“带头”作用。

 

这项调查结果,对于解释近年来我国社会就业领域为何广泛存在区域歧视、性别歧视、学历歧视、健康歧视,有着很强的“说服力”——国家机关在“带头”“推波助澜”。而国家机关为何在就业歧视中“带头”,笔者认为,除了有关反就业歧视的立法不健全、执法不严格之外,还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国家机关人力资源观念落后。近年来,我国社会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但是,健康的人力资源观念并没有由此形成,很多人简单地把学历等同于人才,把年龄作为考量人才的重要因素。并由此把人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作为重要的人才工作指标、政绩。于是,普遍在招聘、晋升过程中,对人才提出学历、年龄等门槛限制,以学历与年龄为标准把合适的人才挡在了录用和晋升的行业之外——某个岗位的招聘条件,要求学历在什么层次以上,年龄在某个数字以下。这种情况,在追求政绩的国家机关中,尤其突出,翻看诸多国家机关的人才工作报告,无一不把人才队伍的博士比例、研究生比例作为亮点,也对严格执行某个年龄段的人才“必须下”的政策而“大书特书”,他们丝毫没有意识到这是落后的人力资源理念,是有违公平就业精神的错误做法。

 

二是国家机关地方保护主义盛行。我们一直在指责高校近亲繁殖严重,而高校在除了考虑学术发展之外,其实有自己的“苦衷”,那就是如何给本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各级国家机关,也有着这样的“算盘”,在招聘人才过程中,“肥水不流外人田”,以便在就业压力沉重的现实中,为当地政府解决实际困难。有着这样的思想,就很难不会有区域歧视。很多地方严格限制外地户籍人员的招聘比例,并用严格的“打分”制度——对毕业学校、获得学历、拥有证书、进入行业等逐一评分——挑选少数“人才”,而对本地户籍人才则没有如此限制。

 

三是国家机关缺乏市场竞争意识。相对于企业单位而言,国家机关享受着国家的财政拨款,没有市场危机意识,而且,在我国当前社会,国家机关还一直站在管理者的角色,对自己的服务质量也难以提出更高的自我要求——虽然老百姓一直在呼吁国家机关,要改变“朝南坐”的官僚作风,要增强服务意识,切实提高服务质量。没有市场竞争意识,也就没有建立一支高素质人力资源队伍的迫切压力,“求贤若渴”也往往停留在口头表达而非用人实践。因此,用人看“外在”而不注重内在,以貌取人,就成为政府机关很自然的“选择”。没有服务理念,就无法站在老百姓的立场思考问题,就无法把所有人平等地作为自己服务的对象,为他们创造平等的就业环境,切实保护他们的各项权利不受到侵害。

 

我们要呼吁国家尽快立法,以此减少和杜绝就业领域的不公平、不公正现象。但是,如果国家机关的人力资源理念都如此落后,处处维护既得利益,并没有服务百姓大众的想法,那么,改变就业歧视现状可谓举步维艰,即便你是人才,可因为生不逢时(年龄大或年龄小了一点),生不逢地(生在贫困地区穷山沟),你也只能无奈地接受这不公平的现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