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红包秘史!抓出企业内的创新基因!

标签:
it |
分类: 乱弹IT |
2015年春节,微信用红包的数据和影响力成为最大的赢家。央视10点半的数据带来了72亿次摇动,高峰8.1亿每分,送出红包1.2亿个。利用这一应用,微信两天内完成了支付宝的八年抗战,绑定2亿张个人银行卡。在一片点赞的背后,微信红包应用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来自于内部驱动+创新基因,看透并学习创新应用是如何孵化出来的,才是本质。
精彩的内部测试:那些年,我们一起抢过的红包!
每一个在腾讯经历过春节的同事,都对“抢红包”有着特殊的感情。Pony是广东人,广东企业大多有着发红包的习惯,是在春节长假结束之后的第一天发开门利是,一方面可以表达对员工的关怀,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励员工早日归来上班。
在传统企业,这红包的发放通常规则明确,且秩序井然,统一分配,无所谓“抢”这一说。而在年轻人多、活跃度高、创新基因强的互联网公司,除了公司官方发布的红包之外,这种权力也被“众包”了,上至领导,下到已婚人士,但凡资深一点的员工,都成为人民群众催讨红包的对象。腾讯的“抢红包”大战参与度极高,各种精彩花絮在互联网上成为永恒的八卦,有爬上20层楼梯到高管办公室排队抢红包的,有利用老板不认识自己而领取了3次红包的,有显摆秀图晒红包的美女帅哥,有高管发到一半数量不够奔跑到银行提现的,有抢到内装1毛钱奇葩红包的,还有边点钱边传授抢红包攻略的。说到底,乐趣已经不在于“红包”,而在于“抢”。这一过程所带来的喜悦,比抽奖更具有互动性,红包内容不确定,也更具有乐趣性,让大家在快乐之中,开启新一年的工作,这也算是腾讯独有的红包文化吧~
http://mmbiz.qpic.cn/mmbiz/mrbahl7CkaVshW5ZXoGAFIzyKgNTVibuhvIb3ZP8km2Pcib3WXub6JiayeuXerC0Lx65KLIKmMdNyZJLNe8RlPsng/640?wxfrom=5
腾讯员工上万人,抢红包历史20多年,不论是作为一个商业化产品的成功案例,还是作为产品设计的一个测试样本,这个数据规模,这个持久性,都足够了。而每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沉淀出一些用于员工或内部的文化机制,员工其实是最好的测试人群。最好的产品一定要做到市场化,也就是激发员工自己来使用,而不是依靠公司强制要求。如果企业的某个内部应用能够具有让员工自发使用的粘度,这就是一个成功的开端。
当红包产品化:每个人都有的游戏基因
有许多人会说,我从不玩游戏。其实,游戏娱乐并不应该局限于互联网,小到棋牌,彩票,大到体育音乐,连奥林匹克运动会,本质上都是一个Games。玩是孩子的天性,可见我们天生就有这样的基因。当然,互联网种子用户,也就是类似于腾讯公司的这群年轻人,对于抢红包的参与度是极高的,这就是产品化的基础。
腾讯后来做过一个基于财付通的红包后台,可以让员工将电子化红包发给同事。但这一过程缺乏交互,并不开放,少了许多乐趣,并没能够获得员工的认同。内部测试未能通过,当然也就到不了市场化的阶段。其中也给我们一个启示,如果是对于C用户的产品,游戏娱乐元素是必不可少的,不论是怎样的C,参与乐趣都会非常重要,这种体验,能够带给人成就感。互联网产品其实许多细节源于对人性的把握,使用率比口头称赞更重要,大数据才是最好的市场调研!
借道微信,点燃爆款功能
如果没有微信,抢红包能做到今天的家喻户晓吗?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没有微信,腾讯的今天都很难说,所以,微信站在QQ的肩膀上成就了自我,而抢红包则是站在微信的肩膀上,成就了其新春爆款应用的江湖地位。
早在去年,红包功能已经推出,却没有今年这惊天动地的阵势,说明再好的应用,也是需要前期的铺垫和培育的,比如微信支付的体验够不够好,用户够不够多,必须达到量级,门槛才变为零,才会引爆。
微信红包的设计有许多可圈可点的细节,算来也是借鉴了当年的内部红包游戏。比如拼手气红包,让未来不可知,让红包领取变成了一个最简单的博彩小游戏。再比如许多第三方跟风发布的假红包小程序,和当年内部同事用过的空红包把戏如出一辙。
每一个曾经成功过的企业,必然有自身过人之处,也许“战术”会过时,但“战略”未尝不可与时俱进。曾经赢得过客户的经验智慧,能否进行互联网化、产品化呢?秘诀在于,要打动别人,先打动自己,要说服市场,先说服员工!当有一天,你离开某个企业,还会继续使用其服务,那才说明,它真心做得够强!
所以,企业一定要有创新的文化(许多时候这个文化=老板性格),更要有内部的创新基因和培育机制,去挖出那些做得够好的地方,和那些有创新脑力的人,因为,简单的创意和闪光点,一旦被发掘,被培育,市场化之后,就有可能和“抢红包”一样,一鸣惊人,具有这样惊人的爆发力!
(谨以此文纪念本人的企鹅岁月)
更多精彩,请扫码关注盛景网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