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存在感
(2020-06-26 10:32:18)分类: 这个可以发 |
存在即存在,无须刷的。当然涂抹也没用,因为它存在着。
存在感就另当别论。这种纯粹的主观感受,刷与不刷,差别就很大,甚至大到有无的地步。
又一个问题:中国人的存在感为什么要靠刷?大约,一,他需要这种感觉;二,他很少有这种感觉。当存在感能够凭藉的东西少之又少时,刷就成了利器。
还一个问题:存在感约等于影响力。存在不但要自我感知,而且还要他人知道,中国人影响他人的欲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
于是想到了贾治勇。此君23号那天,身着汉服,纵身跃入西昌市海河,以此纪念屈原。
当然这不是真投江,只是他每年端午的保留节目,已经跳了四回了。
然后,世人热议——刷存在感。
当然,贾治勇是在刷存在感。不过,既然感觉来了,为什么不刷呢?我又没犯法。
我觉得,以个体的名义,而不是群体的运动;以个性的影响力,而不是随附的嗡嗡群鸣,这个刷法,特别好。
而从结果看,这四次的刷存在感,只有表达,没有伤害——碍眼不算伤害,朋友圈晒包粽子还碍你眼呢。
所以,何乐而不刷呢?
与贾治勇的刷存在感对比,缪可馨事件中的家长群,则是刷存在感里最为人不齿的一种。
那是孩子死后,同班家长群里对袁姓老师的一片点赞——它没有错。
整齐划一的、随声附和的、不求闻达的,如果这勉强还算在刷存在感之列,意义只在证明刷圈里真有如此低劣的一种。
最重要的,还是:你们在制造伤害,你们集体在制造伤害。只是一个表情符号的有无,就决定了,你们是否会被钉在公众记忆的耻辱柱上。而居然,你们集体选择了被唾骂千古——常州市,也完全可以塑点儿跪像的,而且是群像。
而最后的一点存在,也仅仅是说,这伤天害理的事儿,他也有一份,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