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励一个副校长
(2020-06-16 11:18:02)分类: 这个可以发 |
说是中国医科大学王振宁,抗疫归来,现拟提副校长。
看王的现职,有一串——中国医科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长,第一临床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按这些“官衔”,喜提副校长,当在情理之中。
再看王的简历,七年临床医学专业毕业,肿瘤学博士,公派瑞典隆德大学留学,主要研究方向为胃肠癌诊治基础与临床研究;每年完成400余例胃肠癌手术,论文累计210篇,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领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持国家、省部级项目24项……
这么多“人才”,与“官衔”相比,是对王的另一种描述方式。那么问题来了:当抗疫情归来,对他的奖掖,到底适用于什么方式?是学术性的?还是行政性的?或者换一种方式问:中国的医学,到底缺副院长?还是“人才”?
王的简历还显示,2002年和2004年,他曾两获“破格”晋升——副教授、教授、主任医师。我分析这有两层意思:一,这两次晋升,都是对其科研、教学、医疗工作的奖掖,性质属于学术性的的职称晋升;二,既然“破格”,就说明存在着一个学术晋升之“格”,那么这个“格”到底是什么?允许被“破”的“格”是不是一个好“格”?
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追踪王的简历——2015年,他担任中国医科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处长。而2014年,他刚刚担任附属第一医院胃肠肿瘤外科主任。这个也很好解读:当学术晋升之路遭遇到科室主任的天花板时,这条路貌似就走到了尽头。如果再求发展,只能改换行政晋升的路径。所以,作为“人才”的王,只能去做一个与科研、教学、医疗八竿子打不着的规划处处长。
而此后,党委常委、宣传部长、党委书记,包括拟任的副校长,让王距离科研、教学、医疗越来越远,作为“人才”的他,停摆在了行政岗位上。而如果事实并非如此,他尚能做到学术、业务和行政、管理两不误,那么所证明的,也并非王的升迁之路的合理性,而是学术行政化和行政学术化的进一步混淆、混乱——哪个,都不是纯粹的。
王副院长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可以视为中国“人才”们的一种日常。而宁可放弃科室主任也要做个说不清道不明的处长,则证明,相当一部分中国的“人才”们,已经被这样的晋升观和人生观左右。这是旁观一位王副院长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