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检门是隔离门
(2020-06-12 11:27:47)分类: 这个可以发 |
这是疫情爆发前,我留下的一个作文标题,现在补全。
看当时的记录,这个作文,大约跟两条新闻有关:一是广西某医院,病人须先安检再看病;二是深圳,律师进看守所须安检。
现在再补一条,这回是北京——下个月开始,去医院看病也要安检了。
按辩证法,凡事一分为二,即便天大的好事,理论上也存在坏的一面。安检,大概也不能免俗。
广西那家医院,新闻说,安检第一天就查出10几把刀。这固然可喜可贺,而且似乎也佐证了安检之必须。但,后面又说,这些刀,都是为病人削水果的。怎么办?医院仁义,给大家准备了刨刀——刮削器,比带尖儿的看上去踏实。医院因此提醒,“虽然日常生活中的剪刀、小刀、美工刀等刀具不属于管制刀具的范畴,但依然建议一切有利刃的东西都不要带进医院。”
这就到了我所说的一分为二。
法治社会,依法治国。但,既然不属于法律规定的“管制刀具的范畴”,那么安检时如果收缴或暂扣,算不算违法?如果依法未收缴或暂扣,那么它们毕竟是“有利刃的东西”,安检岂不形容虚设?
至于提供刮削器,增加的成本当然可以忽略不计,但极而言之,医院里的随便哪个物件,都比刨刀让人不踏实吧——虽然它们可能并无利刃。
法制之外,就是人情了。一个半夜的急诊病人,到了医院第一件事不是挂号救急,而是接受盘查有无利刃,这样的场景,会不会倒要酿成医患矛盾——这是最简单的将心比心吧。
事实是,即便是医生,也有对医院安检持反对意见者。
媒体报道出的反对声音是:
山东某医护人员:“看似是一道安检门,其实是给医患双方竖起了一道心门,双方相互都不信任”;
福建宁德某医生:“先安检后看病的做法,是在告诉老百姓病人和医生是对峙的”;
山西省中医院宣传部长赵惠峰表示:“有点紧张过头了”。“伤医事件属于个例,医院本身属于公共场所,如果采取安检,是不是所有的公共场所都要进行安检呢?”
一看赵部长就不食烟火。他可能忽视了,在他可以到达的公共场所,起码一半以上,都要安检。而且,这个比例还在不断提高中,“所有的公共场所都要进行安检”指日可待。
但是,我坚决支持赵部长他们的观点——“心门”、“对峙”、“紧张过头”,都是我想说的。
广而言之,所有公共场所的安检,都具有“心门”和“对峙”的意味。安检本身,就是有罪推断的一种延伸,它天然地带有冒犯和歧视的属性,一个心智正常者,不会对安检怡然接受。反感,是一种基本反应。
所以,对安检的吐槽,安检口成为纠纷热地,都是安检的本质决定的。如果将此归罪于被安检者,那就是泼污了。
进而想象一下,一个和谐而健康的社会是什么样子?起码在这里,就是公共场所里的安检门越来越少,而不是相反。理想化的结果,这道既是安检门又是隔离门的劳什子,最终在我的视野里彻底消失。
我并不在乎丰满和骨感的区别,因为丰满和骨感之间的转换,其实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难,很多时候倒是忽如一夜的事。我所在乎的,第一,要保有对丰满的想象;第二,丰满才是对生活的真正追求。
其他的,先玩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