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0,选择原谅

(2019-12-31 12:02:37)

30号,重庆有男子跳楼,砸中二女子,三人均亡。

事后,其中一女父亲表示,原谅该男子。祭奠时,亦为男子献上鲜花。

这是一个引我感动的结局,悲剧因此给人以温暖。

大约同时,北京杀医事件仍在发酵。而我总的感受,则是仇恨——极端仇恨的杀人者,极端仇恨的舆情,和极端仇恨下对生命的另一种漠然。

这并非两起同性质的悲剧,但公共情绪的选择,依然显示出规律性。而如果把视线延展到2019年诸多悲剧事件所引发的公共情绪,则选择的规律性就更显强大,强大到足以抹杀任何性质悲剧之间的差异。事实上,仇恨已经变成条件反射,仇恨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同样的事实是,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作用于人和社会影响的优劣,人们心知肚明。所以,公众自动排斥积极情绪,再三再四集体无意识地选择消极情绪,这个荒诞,并不是生活经验和教育失措所能完全解释的。

而在解释清楚这个原因之前,我有个建议,就是让媒体担负起公共心理疏导的义务。起码,也要建立起这个意识。

担负这个义务的起始,当然是真实,和基于真实之上的真诚。诸多悲剧的加成,祸首不在悲剧本身,而来于对悲剧的删消或夸大,包括对悲剧的反转式跟踪。因为起码在我,对于被欺骗,具有天然的仇恨。

然后,就是关于悲剧的评价。

仇恨情绪发乎悲剧,却兴于评价,最终滥于观感。其中,媒体在选择评价的取向上,我认为,应该拥有自己独立的媒体功能。既非法官又非观众,决定了媒体既不能越俎代庖又不能胡乱发泄,而必须在两者之间,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选取独属于自己的评价路径。比如,平复公共消极情绪,营造友善的公共舆论空间。很多时候,媒体评价与公共情绪呈相反走向,这一点都不奇怪。

所以,重庆悲剧的结局,就是媒体为什么不能忽略的原因。而北京悲剧的细节发掘,也是媒体为什么需要停手的理由。然而事实上,媒体却反向而行,公共情绪则因此温暖不见,仇恨加剧。

2020年,我仅希望,原谅的故事,在中国多起来。大家的心情,柔软而不紧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