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四川致敬
(2019-06-24 11:07:34)分类: 这个可以发 |
多难兴邦,如今说这话容易招骂。但仔细琢磨,它又的确有些道理。
就像长宁的地震,以我所见的新闻,很少煽情之作,大多是客观而平和的“硬核”。既无坏事变好事,也无坏事坏到家。我想,这与震区所发生的事实本身,有莫大的关联。
事实本身是什么呢?我罗列几出如下,看是不是这么回事:
例一:450人专家安全评估,中小学幼儿园是重点;例二:危重伤员集中接受一对一治疗;例三:官方没有发起大规模捐助活动,对已收到的2700万时候捐助,宜宾市专门成立纪委书记为组长的抗震物资适用管理监督组,并将出台专门的抗震救灾物资使用管理办法;例四:六支专业地勘队对54处地址灾害隐患点和406座水库进行安全排查;例五:建立“帐篷儿童之家”;例六:志愿者开通“儿童乐园”,帮助孩子尽快走出震后恐惧;例七:农商银行推出“重建家园贷”,不需抵押,利率一半……
不敢强行联想,但不同部门不同系统如此密集跟进的快速反应措施,又很难说不是总结了前“难”经验教训之后的结果。尤其是,当这份冷静里透露出的并非出于激情而是源自机制时,就更值得激赏——中国需要灾难时刻的专业精神,而专业精神的锤炼显然是需要时间的。
其中最为可观的,又当属这次的地震预报。
零八年汶川震后,围绕地震预报的话题,舆论曾有激辩。反对者称,预报难度会导致误报,误报又会引发恐慌。这个逻辑,从先验的角度本不值一驳,毕竟恐慌跟生命没法相提并论。但事实是,它却正是主导了官方对预报取舍的理由。那年我在绵阳,确曾遭遇了误报,白白在绵阳市广场上呆了一宿,但以我的观察,没有人因为误报而怨恨,更没有发生所谓的恐慌乱象。
我想,这就是一次典型的经验。以此出发,到长宁的预报,就是一次典型的经验总结。此次预报,从报道看,宜宾提前10秒预警,贵州毕节提前31秒预警,成都提前61秒预警,共向川、滇212所学校提前预警,13市州共79给区县通过广电和网络发出预警……证明,关于地震预报,已经形成了专业系统的预报机制和预报网络。
从预测到预报,一字之差,性质却有天壤之别。在这个背景下,对10秒能干什么的质疑,只是技术性问题,同样不能相提并论。
天灾面前,人不可能不恐惧。而如何应对天灾,最大限度地减少恐惧,化解恐惧,则是靠专业精神和机制设计来保证的。这是保佑我们的不二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