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工程会不会变成烂尾工程
(2017-10-15 11:02:51)分类: 这个可以发 |
一般,对于以高大上的贯口儿做表述方式的政绩,特别是尚处理想中的政绩,是需要格外小心的。
即如武汉的“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虽刚启动,却已给人留下了宏愿已了的印象。如果说“能就业、易创业、快落户、好安居”的三字经尚属实操的范畴,那么紧接着的“青年之城、梦想之城、创新之城、活力之城”,就有点儿语焉不详了。至于“人口总量快速增长、人口结构持续优化、人才流动合理顺畅、户籍改革全国引领”,从时间轴上算,倒是值得人们以此为鉴,假以时日,做检验和评价这个工程的指标。
不过,新闻并未对这个工程的验收时间有所交代。所以,所有的宏愿,也仅仅停留在立项的初审上。能否兑现,因为没有交工时间,所以评判也就成了难事。比如“百万大学生”这个数目指标,到底是三年五年实现呢?还是十年N年?假如真弄到N年的地步——毕竟是百万之巨——那算不算烂尾的工程呢?
此次武汉人才新政的要点,按新闻总结,是为大学生提供八折的租购房优惠,和全国率先出台的最低年薪指导价。作为政府的保障性住房项目,本就含有低于市场价格之义,并非新闻,如今却侈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倒令人摸不着头脑。而所谓的最低年薪指导价,按“总体水平在同类城市位居前列,同时远高于武汉市最低工资标准1750元/月”,则已有违背市场规律之嫌了——位居同类城市前列的理由是什么?远高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理由又是什么?它对用人单位具有何等程度的强制性?企业多出的用人成本谁来承担?对于非大学生毕业的同工就业人口是否公平?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这个亮点新闻的制造者,给予回答。
武汉曾贵为中部重镇,如今却沦为二线城市。个中原因,需要从历史、政治、社会和经济诸多层面进行反思。即以眼前来看,振兴武汉,吸引人才,决不是靠户口、房子和工资就能搞定的。真正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以产业结构和市场结构的准确定位为根本,靠创业机会和创业几率来吸引投资,形成供需,然后才会有人才涌入的可能。“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只描绘了大学生们有户口有房住有高薪的楼阁,却未让人看到架起这座楼阁的支柱在哪里。在这个前提下,“在新一轮的人才争夺战中再次赢得先机”的愿景,就显得越发云山雾罩了。
或许,“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的设计者,一直都没明白,年轻的大学生们,他们的心气是蓬勃的闯劲儿,而不是享受安逸。你给他们提供的“每年1万个以上的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在他们眼里,不过是浪费青春。
这个工程万一烂尾了,不会让代沟来背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