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之路
(2017-08-12 11:33:25)分类: 这个可以发吗 |
艺术和法律,俩神仙若打架,谁胜谁负?
仅从“葛宇路”的结局看,当然是法律KO完胜。证据是,“葛宇路”变成了“百子湾南一路”。但若把时间拉长,比如拉长到从2013年到2017年,则作为艺术的“葛宇路”,存在了长达四年时间。就像人之为人,他(她)的乳名并不会碍其大名而消逝,反而会饱含着情感体验而陪伴终生。如是,关于胜负之说,还真就难说了。
或许还要追问:谁是胜负的判决者呢?我想除了时间,也真找不出第二人。当然,作为艺术的“葛宇路”,和作为法律的“百子湾南一路”,除了打架,还用它们的合影,为一段历史,留下了一个有趣的小印记,供人玩味。这是需要感激的。
鲁迅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也是值得玩味的。而且,玩味之余,常识告诉我,有了路,也便要有个路名。然而为何路有了之后,却长达四年没有路名呢?非要到“葛宇路”火起,才倒逼职能部门想起了“百子湾南一路”,却是以取缔非法路名的好名义。
这同样还是值得玩味的。
那么,在北京这个城市,或者在像北京这样的城市,还有多少无名之路?它们中的多数,是因为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还是并不见人走,只是因为地图上的规划,和无休止的扩容,竟创作出了路?
如果是后者,岂不更值得玩味?
以自然的、存在的眼光,无论看一座城市,还是看一条无名之路,初衷都是,这里是我的生存环境,我要从中体验的,是越来越熟悉,而不是越来越陌生。这个自然取向,既基于感情因素,也基于安全感——你对于熟悉的环境,总会交付以信任。所以,稳定的街区,熟稔的道路,亲密的邻里,是你闭着眼也能回到家的保证。而当你对它们越来越陌生,以至必须靠手机导航才能找到“百子湾南一路”时,你的存在感不仅尴尬而恐慌,更失去了对你生活的城市和社区的信任。
而失去了这份信任,你的生活会幸福吗?
据说,葛宇路已经被国外某校相中,大约要去留学了。而他的创作所留下的余音,估计也要终止了吧。但艺术之于现实的预言性,肯定不会泯灭的。